我的網誌清單

禪那的釋義



文:白雲老禪師

梵語禪那,譯作思惟修,功德叢林,棄惡,靜慮的不同,原因在新舊翻譯的關係;詮釋意境,則在「心念」起動時,涉及行者的根基與修養,分別深淺效益,或者說功德的價值、層級的高低,或者說利樂收穫的多少。

茲就四種翻譯的究竟意境,分別闡述之:

1 思惟修:
心念起動時,意念依色塵緣境為誘因;也就是根塵交涉,意識生法,興發五蘊的想、而藉受的分別,導引思考。值此當下,即應於想行之間、建立間隔,行止觀之法,調理五蘊的變化作用。譬如煩惱生起時,如何運用思想,發揮智慧,不為煩惱所左右?反而從煩惱的當下,於色塵緣境中發現誘因,藉調理五蘊的方法,認識心念於思惟中的分別意識;導正一些往往忽略了的自我主觀,而成為障礙的想與行。也就是考量因緣聚合的相境,可能發生的效用,必須從中顧及到因果的關係,於本體為何不見了智慧,却隨緣而迷惑,任無明可以當家作主?!譬如:

「煩惱與菩提」。

煩惱:隨色塵緣境而不能自己,是迷;須思惟,作深入的認識。

菩提:深入煩惱的認識,為何身心不安;於色塵緣境中發現誘因,是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須修正思惟,才能有所發現,才能有機會突破,以至化解。

因此,說煩惱中有菩提,關鍵在:
知煩惱因、煩惱緣、煩惱果的究竟;一旦明了因、明了緣、明了果受的苦處,便可以化無明而顯覺,或者說轉煩惱而成菩提,基於煩惱中有菩提,差別就在能不能發現。


2 功德叢林,就名相而言:

   功,行為累積的力用。

   德,修養表現的價值。

   叢林,所聚功德,大小等齊;引喻像原始山林,故稱作叢林。

禪宗盛行於中國南方,溯自菩提達摩為中國禪宗的始祖,次傳慧可,僧璨,道信,弘忍,惠能,以至百丈懷海,終究完成了代表性的叢林規範,幾乎成了禪宗道場的軌則;
可想而知,禪與功德、與叢林之所以息息相關,並非牽強附會而已。

其次是禪宗道場,通常以十方叢林表現絕對的開放制度;無論各方僧眾,均可掛搭進駐,但能隨眾,遵守規約。
因此,十方雲集,盡職勤修,以至終老;宛如叢林,相互成長,的確在實相無相的環境中,成樹成蔭,龍象壯大禪林教界。


3 棄惡:即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之意。

眾生循業而來世間,學佛行人,即在揚棄惡作,修習善法,依戒定慧為圭臬;
於業感果受中探索「菩提」,於煩惱中發現菩提。
因此,棄惡之道,不在揚抑,而是惡業苦果,乃障道的最大原因;
所以,禪法雖然隨興自在,却最忌諱惡作惡行;
基於心念的起動,首在自淨其意,猶言涅槃的有餘,必須入無餘,方是涅槃的究竟。


4 靜慮:即靜淨的思考。

靜,禪定的境界;

淨,修治的功德,也就是定慧等持;

為求解脫,不復受生死輪迴,入住圓明妙覺的境地,必須寂靜的心識,不為色塵緣境所惑,更能調理五蘊的即空與不異,則受想行識,即使海闊天空,亦能如如,隨興而見道。



禪那:在梵語中,如上所述。
而禪定之名,係梵華合譯;
於梵語中,作馱耶也那,或單衍那,是「定」義,不可誤解。
除此,也有譯者,翻作「止」的意思;如是之舉,很可能來自巴利語的聯想,因為定的精神,有止的要求。
無論如何,禪那不是禪定,四禪四無色,以及滅盡等,是定的工夫,是禪法中的根本法要;
而禪那是靜淨的思惟,其目的,在運用思想,發揮智慧,圓成無上正等正覺。



禪那於行修中的範圍:

結跏趺坐,正襟正念。

思惟之運作,在止於一念,觀照菩提。

息諸妄虛,妙境自在;於五欲透徹,於八風不動。

遠三界塵沙之惑,住無生法忍之境。


此所謂範圍者,為禪行者基礎要領;一旦禪定止觀有了修養,靜淨思惟隨心所欲;
的確面對色塵緣境能泰然自若;是時桶底脫落,一切文采妙句,盡屬多餘!

究竟什麼是禪



一、前 言

無論在家出家菩薩,大多數以為「結跏趺坐」就是「禪」,殊不知「禪」並不是可以「坐」得出來的,如果習禪者僅僅盤腿宴坐,或是長坐不臥,整日裏閉目直身,或睏盹昏沉,形同枯木,心似頑石,而希冀如此能得「禪悟」,擷果證道,那不啻是平步登天,水中覓月;
吾人知曉狐狸特性,除了狡猾之外,日夜裏腹肌覓食之餘,大部份時間便是似睏盹,似警醒,似昏沉的淪迷於假寐中,宛若吾人宴坐,您能說那也是「禪」麼?
故古德呵斥「知坐不知悟」的習禪人叫「野狐禪」,其意思即是指此,所以,吾人當警惕狐狸究竟是狐狸,絕不會因牠的「假寐工夫」,而獲得解脫狐狸身,而超出六道輪迴,而進入無餘涅槃的佛道境界。



憶師想師念師~於師圓寂五七日





兩個希望

獅吼的日子過去了。
幾十年來,該說的已經說了,該吼的也吼够了;
受教的,如果是想學行的,耽於瞌睡的,應該擁有了一些什麼!
雖然,一張成績單是自己填上去的;但是,自問應該是盡力了;
何況年逾古稀的歲數,所賸下的力氣已經有限!
這些年來,刻意強求,無非是為了兩件事,或者說,是兩個願望;
希望千佛山的門下弟子,能有幾位在「法」的修養上,可以站在眾信面前,
敢於說出:「各位想知道一些什麼?或者:各位有什麼問題須要討論?」

其次是希望千佛山建立一份嚮往的莊嚴;
假若有某一家庭的子女想要出家,而彼父母強烈的反對;
最後,其子女堅持,彼父母無奈,認真的告訴其子女說:
「好!一定要出家可以,但必須到千佛山去!」

如果,千佛山能完具這兩個希望,
即使白雲變成烏雲,甚至沉淪三塗,亦已心滿意足了;
只少是帶著歡欣,而不是遺憾,往那裡也是洒脫自在!








酬對

謝謝您!
為什麼謝?
感謝您的教導和栽培!
慚愧,祇能盡一份心意;畢竟成敗得失,全在汝自己!
弟子已經擁有了許多,親近您老,如入寶山,並非空手而還。
假若真是挖得寶的話,但願好好運用,務必發揮其價值;
千萬不可同於世俗之人,手上戴著鑽石戒指,卻成天嚷嚷,貧窮無有衣食!
擁有的是饒益功德,不是存在銀行裡的珠寶箱,請您放心。




以上兩篇節錄於「白雲老禪師著-白雲深處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