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網誌清單

顯示具有 千佛山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千佛山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愚可轉變成智 《作者:若勍法師》

愚可轉變成智 《作者:若勍法師》
出家前第一次見到老和尚,老和尚大聲問我:「為什麼要學佛?」一時之間,我的腦中一片空白,老和尚又一再追著問:「為什麼要學佛?」我真是糊塗了,最後糊塗中勉強擠出一句「好,就想學,沒有理由啊!」其實這句話等於白說,「好」,好在那裡,懂嗎?不懂!說實在,在第一次見老和尚前,我幾乎在台灣不知道寺院的大門在那裡?如果勉強說曾經進過寺院,真是屈指可數,三至五次吧!而且只是閒逛偶然進去而已,所以我的愚是其來有自!
師父的著作「圓覺之道」第一四四頁,有句曰:「智不是愚,是比量之下的產物,愚亦不易,若能捨了自我,愚可以轉變成智。」心有戚戚焉,怦然心動,原來愚亦不易。愚者「指心智及反應遲鈍者而言」,如以所說圓覺經的「不」字的運用,智愚只是比量的產物,智有不智,愚亦有不愚,其關鍵在「若能捨了自我」,真是一針見血的法啊!
愚亦不易,若能捨了自我,愚可轉變成智,捨了自我,就對事理客觀,事理客觀,就不以自我先入為主,有廣納眾議之雅量,集眾之知識經驗,豈非「愚可轉變成智嗎?」問題出在如何「捨了自我」?我們人之所以為人,就是因為有自我,有了自我,就有我是他非,是我之是,非他之是,甚至是我之非,是他為非,於是「諍」起,各執己見,紛亂由是而起。所以「捨了自我」是智者的雅量,由修養而來。當然,有這種修養,先須改變以我為中心的習氣,習氣是業力的表現,於是淨業又成為「捨了自我」的先決條件。佛法講體、用、相、境,如此一連串地探討,層層上下推究「愚可轉變成智」,就或可漸次成就吧?








11月22~29日 天岳山梵音禪寺「彌陀法會」八天


感謝荒老提醒,今年終於可以在寺院禮拜一部「梁皇寶懺」。
因為還在上班,寺院禮拜一部「梁皇寶懺」最少也要五~七天,就算要請假也要顧慮到手上的工作;日子對了就可以,今年甲仙梵音禪寺的彌陀法會期間剛好避開月初,我又還有年假,向主管說明要參與法會,得到主管的祝福,開心、放心的到甲仙梵音禪寺參加八天的彌陀法會。
感謝師父讓我們有一個這麼好的環境禮佛,感謝南部義工法會期間的辛勞護持,感謝大寮菩薩的美食,玉真說幾天下來大家的臉都圓了。
在寺院禮拜一部「梁皇寶懺」是心中的願望,祈能懺悔業障!但幾天下來,雖然表相專心禮佛,然內心意念紛飛,妄想不斷,是自我的放任懈怠,業習造作深沈!

2014-01-05 千佛山台北講堂歲末感恩聯歡會

102慢舒活 千佛山台北講堂歲末感恩聯歡會
10315(星期日)下午 2:00~5:00
這一天是屬於您我一起同歡樂團聚的日子~
地點:耕莘文教院


前任總召 翁醫師


2013-10-26 全健康 心生活 慢蔬活 共行願.園遊會進場及排演

「不是很完美,但圓滿的園遊會」落幕了;
可是我的工作還未結束
當晚還回講堂統計攤位結算表
大家都累壞了
美珠的先生來載她回家
而我住的遠只好在講堂過夜
第二天下班繼續到講堂結算



103-10-27 新莊體育場-千佛山全健康心生活園遊會暨優人神鼓《金剛心》





《金剛心》的創作靈感來自「金剛心」菩薩,
此佛代表智慧,其身潔白,其性堅固如金剛,­象徵人只要克服外在的對立、紛擾與疑惑,終能達到自我與萬物和諧運行的境界。
故事內容­是來自禪宗的四句偈語:
「一棒如金剛王寶劍,一棒如撥草尋蛇,一棒如踞地獅子吼,一棒­不作一棒用。」為起承轉合,發展成一位勇士的修行之路。

如果「聽海之心」是優人內省過程中對「定」的學習,那麼,
【金剛心】經過了外動內不動­的「持劍之心」,內動外不動的「捻花之意」,到內外一如,便是優人進而對「慧」的參悟­過程。














2013-07-21 法雨寺割草記


大家好:

雨下的多,野草長的快

法雨寺又需要大家撥空幫忙



時間:7/20~21

小黎的車是7/20上完覺師傅的課前往

有意者可跟小黎或我聯絡

  佛弟子 2013.7.15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收到Mail的第一時間,馬上回覆小谷:我要參加!



2013-01-20 邁向102有感約定.台北講堂歲末感恩聯歡

邁向102有感約定千佛山台北講堂歲末感恩聯歡
時間:2013年1月20日 ()  PM: 1400~1700

地點:集思台大會議中心.B1柏拉圖廳 

集思台大會議中心
早上10點多就有義工來佈置會場,或排練...


2011-12-25 百年禮讚.行願相隨101~千佛山台北講堂歲末緬懷感恩會


今年,100年5月18日,是讓全千佛山七眾弟子們
最震驚、難捨,也最哀慟的日子.......
我們最敬愛如慈父般的大家長  白雲老和尚,
以奉獻生命、捨報圓寂來示現人間的無常與苦難!



禪宗離相要旨(四)


以佛法來講,不管順境逆境我們都會造作,順就歡喜,逆就排斥,有造作就有業,有業就有生死輪迴,我們必須把這一切弄清楚了,學會怎麼去掌握我們的自心,才不會被色塵緣境所擺佈,自己也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!



禪宗離相要旨(三)


另外禪宗它有一個主旨,就是要我們不要在聲色上討生活。因為我們的問題,常常起源於對〝相〞的分別,生起計較和執著,計較就會產生造作,沒完沒了,執著就會成為纏縛,不得解脫。這種〝我心〞的計較執著又分為感性和理性的兩種成分。感性的形成為煩惱障,理性的形成為所知障,煩惱障也叫做事障,所謂事障,就是依於我們身口意的造作而來,有造作就有業,有業因就要受業果,有業果,就一定要承受生死輪迴的感報,所以《圓覺經》中說:〝事障礙續諸生死〞。理障礙指的是我們的認知,也就是所知障。所知障會引發我們見惑、思惑等的無明,這也是不得出離輪迴的原因;《圓覺經》中說:〝理障礙正知見〞。學佛的路上必須勤斷事、理兩種障礙。事障礙如果完全清淨了,就可以證到羅漢,但如果學的是菩薩法,就一定要理障礙、事障礙都要能清淨。



禪宗離相要旨(二)


比方人問老禪師:〝般若何解〞?般若怎麼解釋?
老禪師說:〝般若無解〞。
問的人說:〝如果無解,般若同虛空囉?〞
老禪師就說〝虛空有解〞!
於是就問:〝是什麼〞?
老禪師說:〝是般若〞!



禪宗離相要旨(一)



要談禪宗離相要旨先從惠能大師說起:

惠能大師與《金剛經》的淵源很深,大家都知道,因為《金剛經》裡的一句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〞改變了他的一生。
盧惠能在那一世所顯現的是一個不識字的樵夫相,他的父親原在朝為官,後失志被貶,流放到新州,現在的廣東一帶,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未開化的地區。




慈悲的培養


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七:「除二邊說為中道,佛以慈為首。」又《阿育王經》卷一:「佛滅一切漏,有無比大慈悲。」所以一般來說,佛以慈悲為懷,菩薩也以慈悲為懷,其實學佛的人無不以慈悲為懷。

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七又說:「大慈與一切眾生樂,大悲拔一切眾生苦。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,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。」可知,慈是與樂,給與別人快樂;悲是拔苦,拔除別人的痛苦。



學佛不能只是依賴


大多數的人的心態像是一個需要別人照顧與呵護的孩子,總是以依賴的方式向他人尋求想要的,但往往所得卻是非己所求。下面的故事是一則值得思考的譬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