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網誌清單

2022/12/07~09【屏東】門馬羅大草原+恆春大縱走+浸水營古道

 

門馬羅大草原、墾丁橫斷(恆春大縱走)幾年前就跟金華山社走過,幾年後「斯卡羅」影集的播出,帶動「恆春大縱走」成為熱門路線。 因著對第一次走過墾丁橫斷時的美好記憶,看到熊獅隊開團馬上報名,當然誘因還有口袋行程-浸水營古道!

穿越斯卡羅恆春大縱走
恆春半島山林之間充滿先民狩獵、軍事的歷史,透過2021年「斯卡羅」影集,重現當時的歷史地景!
路線從恆春赤牛嶺,沿龍巒山,穿石牛溪,經過大尖山,至墾丁大街,穿梭在小徑上可以眺望平原、海岸、聚落、草原、山脈等多樣且美麗的景緻,深入體驗「斯卡羅」的歷史故事!

 
熊獅登山隊行程:
第一天:【門馬羅大草原O行】06:30東三門>>中壢>>頭份>>三義車亭>>東港華僑市場午餐>>滿州門馬羅大草原(夜宿墾丁渡假大飯店)

第二天:【恆春大縱走】07:15上車>>赤牛嶺>>大山母山>>小尖石山>>龜呵吠山>>大尖石山>>墾丁遊客中心(約17公里、8小時)>>慶功宴(夜宿墾丁渡假大飯店)

第三天:【浸水營古道】06:30上車>>07:45枋寮搭接駁車>>09:25西端入口~東端出口(約16公里,5~6小時)>>23:00回到台北。

嚮導:陳生、周清田、棋文、春祥…等
押隊:基哥、文慶、孝湘…等
參加:85(2部大巴)


第一天:門馬羅大草原,此景點20163月參加金華山社的行程走過。



門馬羅山,位於屏東恆春、滿州的交界處,屬中央山脈南端,地形開闊、景觀極為優美。 日治時代山上廣植瓊麻,山徑難分,上山容易迷路,故閩南語稱之「摸無路山」,中文音譯為「門馬羅山」,一直予人神秘美感。
恆春三寶之一瓊麻,曾為恆春創造經濟奇蹟,曾有路由滿州通往南灣,方便運送瓊麻,是為瓊麻古道。但因造繩技術的演變,瓊麻繩逐漸沒落淘汰,瓊麻遂全被砍除,現今青翠綠草佈滿山頭,有個詩意的名字叫「呆風草原」。




滿州市區,有台灣小瑞士之稱

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第二天:恆春大縱走

20145月參加金華山社行程走過墾丁橫斷~

 2014-05-04 墾丁橫斷(大山母山、小尖石山、龜呵吠山)




赤牛嶺位於屏東縣恆春鎮,標高283公尺,三等-666號基石

恆春的當地人都知道赤牛嶺這個地方,很早以前,赤牛嶺還是恆春八景之一,有古詩為證:「牛背躬耕歸野徑」,指的就是赤牛嶺景色。
赤牛嶺是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所形成,高283公尺,居高臨下,在此地可以鳥瞰恆春縱谷平原,北至車城,南至貓鼻頭,北面眺望三台山、虎頭山等,東南面為門馬羅山、小石尖山,視野絕佳。 日治時期,在軍事戰略上它有著重要的地位,所以在一些路段上,還能可看到日治時期所留下來的軍事遺跡,如今的赤牛嶺前段現在也是恆春人晨昏最喜愛健行去處。


千年榕樹





大山母山,位於屏東縣恆春鎮,是台灣最南端的一等三角點,海拔325公尺,有一等三角點及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及衛星控制點,大山母山是墾丁半島的最高峰,視野一級棒,沿途可欣賞南灣海域的碧海藍天及核三廠的建築造型,更可展望大尖石山媲美大霸尖山的獨特山峰。



大山母山 一等三角點在水泥建物中


大山母山 土調圖根點


小尖石山基點峰 土調圖根點 基石在海棗樹下


沿途陸龜、陸蟹很多,高大榕樹生長於高大的溶岩上面,氣根懸吊密生,好像進入白雪公主故事中壞巫婆王后出沒的森林; 續前行約3分鐘,眼前矗立一座高逾15公尺的巨大珊瑚礁,龜呵吠山三角點就立於其上。



龜呵吠山 海拔277M 三等三角點,編號903又名「魚阿六山」

龜呵吠山基石埋設於高大的珊瑚礁頂端,彷彿就像皇冠上的鑲鑽,閃亮動人,在台灣所有三角點埋設的地質中是極為特殊的一顆基點,其地理位置在保護區的西南隅。
龜呵吠山,台語發音唸起來又非常不溜口,意指烏龜會呵呵大笑,也會學狗吠,真是有趣的山名!




小尖石山,尖尖的山頭為墾丁國家公園裡最為醒目的地理景觀,也是墾丁國家公園裡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形地標,其中以大尖山最為人所熟知,而小尖山則形狀像無敵鐵金鋼,默默安安靜靜的在旁邊守護墾丁的聖山
~大尖山,不容任何人破壞聖山。
與大尖山相同,小尖山在地質學上亦代表一個重要意義,地質學家發現,約四百多萬年前,菲律賓海洋板塊經西北西方向和歐亞大陸板塊衝撞,造成蓬萊造山運動,隨著泥土滑落槽內的有許多巨大的岩塊或岩石碎片,隨著造山運動所帶來的地殼隆升,墾丁層露鬆軟的泥岩出地表,被雨水沖蝕掉後,堅硬的外來岩塊突出為突兀的獨立山峰而形成了現今的大、小尖山。

 


位在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大尖山,海拔318公尺,其外形會隨著眺望角度不同而改變,由鵝鑾鼻的方向看過去,大尖山顯得雄偉特立,因而有南部大霸尖山的美稱,若是從船帆石的方向遠遠望去,則像一把劍尖指天的石劍般,頗有「橫看成嶺、側成峰」的欣賞樂趣,是墾丁國家公園最具代表性的地標。

大尖山屬於「墾丁層」泥岩層裡夾帶的外來岩塊,墾丁層所代表的是不穩定沉積環境下的地層,或許也可證明該區域曾經發生過劇烈的地殼運動。大尖山的地質,與粉砂質、深灰色泥質的沉積物完全不同,這是因為菲律賓板塊在推撞古臺灣地殼的過程中,夾帶了部份海洋性地殼岩塊,再崩移到原來的泥質沉積物上所形成的。由於海洋性地殼岩塊夾雜在泥岩層中,岩質比周圍的泥岩堅硬,經過長期間的侵蝕作用,便形成一座尖突的山峰。

 






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

第三天:浸水營古道


「浸水營古道」,一條走過台灣500年的歷史古道,見證了橫貫東西往來的人們,荷蘭時期採礦之路、清領時期開山撫番、日據時期管制山林、平埔族大遷徙,古道上的豐富人文歷史故事,建築遺跡,自然景觀等著有體力的你來尋訪。豐富史蹟遺址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。濕潤氣候遭就特殊直批環境與生態,也是孕育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。

17世紀大航海時代荷蘭人想前往台東尋找金礦,從屏東枋寮走出浸水營古道的前身;卑南王威震台灣東部和南部時各族前來進貢互通東西的並經之路;也是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的理番道路。 時至今日走在步道裡的山友,仍能看到州廳分界、清代營盤、出水坡遺址、日警駐在所的遺跡。

現今走訪浸水營古道,西段部分大多經由枋寮新開村附近的大漢山林道上山,此林道已漸漸取代原古道西段部分,為國軍大漢營區所闢建,車輛可通行。約行至林道23.5公里處在名為「大樹林」的位置與原古道會合,接下來的東段部分則正式規劃為「浸水營國家步道」,約15.9公里,車輛不可通行,步行約6~8小時走完全程,古道海拔落差介於122公尺~1,450公尺之間,可以遠眺南北大武山。



大漢山雷達站


橫越屏東縣春日鄉和臺東縣大武鄉的浸水營古道,始於1885年開鑿,自水底寮進抵大武,全長約64公里,海拔均高1,000公尺,為當時臺灣東、西部往返的重要道路,據傳平埔族人曾經藉此遷移至東部地區。日治時期,浸水營古道因低海拔和距離短的條件,被臺灣總督府用於連接東、西部的電信郵遞,直到1914年發生「南蕃事件」,致使道路中斷數年。最後,整條浸水營古道的復舊工事於1917年完成,同時增設了大樹林駐在所與古里巴保諾駐在所。


南大武山稜線












出水坡駐在所遺址涼亭午餐,陳生大哥與幾位帶爐具的山友燒水泡茶(謝謝山友提供茶葉和薑母茶)
我到涼亭時第一隊已經出發,生哥說15分後第二隊準備出發,我走第三隊,共分四隊出發。




出水坡山 2-1196號基石
與出水坡山相距約20公尺另有顆二等內補079號基石,未果!








姑子崙吊橋遺址



姑子崙吊橋




搭接駁車到加羅板社區,遊覽車小劉司機已經在那裡等大家,全員到齊後驅車北返。

此行「恆春三日行」共85人報名參加,2部大巴。
雖是大隊人馬的活動,但陳生大哥對時程都掌握的很好,恆春大縱走與浸水營古道兩個行程都在預估的時間內完成。

浸水營古道的午餐地點在出水坡遺址涼亭,感謝山友提供的茶葉和薑母茶。
陳生大哥也在午餐點做出分流,85員共分四批,第一批由棋文大哥帶隊先走(我在登山口團拍後就沒看到棋文大哥的車尾燈),隔15分後第二批出發,我第三批出發(春祥大哥帶隊、孝湘大哥押隊),下午3點2分走到浸水營古道東端出口(我走了5小時40分)。

浸水營古道是我的口袋行程,全程約16公里,一路下坡,走過後卻覺得好累,原因是沒有拿登山杖,是我太自信了,以為古道緩下坡很好走,忘了下坡是很傷膝蓋的!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