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網誌清單

禪的誘因



因緣生法,法中有緣的意境,意境與禪,在靜慮的發現,也就是誘導思惟的價值因;
所謂價值因,即在運用思想之餘,必須發揮智慧的饒益性;或者說,是否不離於道。

茲摘錄一則故事,愛好禪法的行者,很可以靜淨的思考,必能獲得許多的、開啟菩提大門的利益。


從前,大約是中宋時期,有一位佛弟子,冠年失父,母子相依為命;乃母教子嚴苛,所謂愛子心切,望子成龍,動輒打罵,不問情由。其子奉母至孝,即使委屈,從不辯解;尤其是每當捱受鞭撻時,不哭也不躲,甘願承受痛苦,直到乃母怒氣全消。

或許,旁人以為其子太多過錯,其實每次遭受責罰,皆因其子每天前往五里外的觀音寺,為母祈福,願能健康長壽;長久以來,幾乎成了受打挨罵的秘密。

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不經意地乃子已入中年。一如往常,前往觀音寺為母祈福,於寺中聽法師開示,以至還歸晚了些時;進到家門,乃母倚門待望,見子歸來,回轉身,氣急敗壞,拿起竹鞭,迎面就打。

乃子跪地受罰,居然痛哭起來;乃母見狀,驚訝不已,隨即擲下竹鞭,愛憐地拉住兒手慽慽然問到:

「兒呀!這些年來,為娘責罰於你,從不見兒痛哭,今日何以如此傷心?」

「母親,往日責兒,兒感皮肉痛苦,知道母親玉體健康,內心非常歡喜;今日母親責兒,皮肉毫不痛苦,深感母親欠安,健康已是大不如前;這都是兒子不好,盡孝疏失,內心極其傷痛,兒感慚愧,因是而哭。」

母子情深,抱頭擁泣不已。

行者大德!故事至此,思惟中如何起伏?五蘊生起怎樣作用?不妨將此故事,為止於之一念,擴大思惟如網,作深入認識之諦觀;智覺所及,點滴無遺,勢必非想如潮,重複篩減,時久,非有想、非無想,以至滅盡,菩提即在眼前!

於下,舉公案一則,期盼慎思之。

問:甚麼處來?

答:山下來。

問:吃飯了也未?

答:吃飯了。

問:將飯來與汝吃的人,還具隻眼麼?

僧無語。後來有人談及此案。

謂:將飯與人吃,報恩有分,為甚麼不具眼?

云:施者與受者,二俱瞎漢。

謂:盡其機來,還成瞎否?!

云:道我瞎得麼!

《碧巖錄》中,蒐此公案,有如下的頌古句:

盡機不成瞎,按牛頭吃草;
四七二三諸祖師,寶器持來成過咎;
過咎深,無處尋,天上人間同陸沉。

上承天竺菩提達摩二十八祖,後承華夏自達摩、慧可、僧璨、道信、弘忍、惠能等六祖,是否個個盡其機來?所謂袈裟成過咎,仍不免瞎却。何以故?譬如道信傳弘忍,更有牛頭法融亦得付法;又如弘忍傳惠能《金剛經》,復傳神秀四卷《楞伽》。畢竟弘忍與法融,誰是五祖?惠能與神秀,誰是六祖?若追溯自達摩西來,論「經傳」,應以《楞伽》為證;論「衣缽」當以袈裟為憑。故錄中有句:

「盡其機來,還成瞎否?」

結論是「頂門」能「具隻眼」,任瞎也清明;何況「機」在「宜」,多少善巧方便,菩提道上自由行;管他四七與二三,千七公案,在乎的是「生」能解脫,「死」入涅槃!

出處:紅塵甘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