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網誌清單

【白雲老禪師】 禪的現實面



現實,就是人生於現前時代,有關實際上的利樂與傷害;無論站在任何的立場,任誰也必須面對,不可能否認或逃避,即使是「出世離塵」的修道者。 

禪法的透悟,幾乎要尋覓踪跡,全在現實生活之中。 譬如「十字街頭好參禪」,以及「平常心即是道」,甚至「煩惱即菩提」等等,在在處處,禪痕俯拾即是; 當然,觀行之時,抓住了,饒益無窮,忽視了,當面錯過! 

  如十字街頭好參禪!

  甚麼是參禪呢?  

  參,是參考與究竟;禪,是靜淨的思惟。 當自身處於不同的緣境時,意念所興發的情識作用也不相同;值此現前,抓住當下,參考資訊,究竟所以;憑藉寧靜的心識,清淨的意念,運用思惟,發揮本有的潛力,即是參禪。 

  十字街頭,人流車流,喧鬧塵囂,無不令人眼花撩亂,心神疑惑,意念裡翻湧著:

  「這不就是生命中的生活嗎?! 

  或許,具有禪定修養的行者,將發現十字街頭,不僅是人生中的生活而已;深察之下,隱約中充滿了干係生、老、病、死種種現實的秘密,多少但能親自感受,不足與外人道說的痛苦與暫樂。 

  人嘛! 不同的人、不同的事、不同的際遇;於情識,有不同影響,產生不同的受想。 如是,不同的緣境,牽引不同的誘因,而完成不同的後果。 

  因此,禪行者住於靜慮,所期盼的就是誘因;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,肯定都能引發禪思、禪疑,甚至禪悟,在禪的領域中,參透生死大事。 

  不是麼?!  一日中,於十字街頭,放眼竪耳,無不是觸發五蘊生起作用的緣境!



  云何平常心即是道? 

  平常心:日常生活中,氣定神閑,心念安穩,如意無有罣礙;可謂平常度日,心不起分別,自必無所計較,亦無所著。 問題是「人」任誰也不願做平常人,當然,就不可能具有一顆平常心! 

  何以故? 

  似乎是人的天賦,原始的本性,後天於環境中模仿的效能; 不是麼? 溯古迄今,多少語言文字出自前人,在廣佈流通之下,後人猶效些子。 有的珍視為座右銘,有的以為勵志之句,有的成為人生指南,更有尊為傳家至寶者;由是之故,代代承襲,好的壞的,加上時潮的變化,地球村的交流,各種族原本的傳統,有意無意中,顯得更為繁雜,凌亂了! 

  世態如此,人的心性,自然生起不可思議的作用;也因此,世尊之教,原本是針對人類眾生而說,不論如何變化萬千;佛法多門,義理如化學元素,總是相應於現實的需求。 

  譬如說:佛法的四大要件,關係眾生的造業,以及佛弟子的行道;也就是如何熏習佛法,於解與行的德養中,能夠業中見道,以至化業成道。所謂四大要件者: 

  本體――業的與道的差異。 

  作用――業的迷惑,道的覺醒。 

  相分――業的善惡,道的突破。 

  境界――業為眾生,道為覺者。 

  是故,眾生欲成為覺者,必須從善惡之業而迷惑能於中認識、了解、深觀,藉佛法的德養,而能徹底突破; 如是,平常生活中,於人與事,於己與他,無不是心念所及的色、塵、緣、境等現實為之誘因。 

  大德!云何平常的起心動念即是道? 識得的,道在現前,忽視了,祇是造糞的機器! 尤其,抓住了,即成佛菩薩族群中的一份子;錯過了,眾生仍歸眾生,免不了六道中流轉。

 

  云何煩惱即菩提? 

  煩惱即菩提,是煩惱中有菩提;設若煩惱是無明,菩提是明了;無明是愚闇,明了是智光。 想一想,此中法義之所在,是學佛行者,當知法不在揀擇,要緊的是依憑甚麼?! 如果,但憑一句「其實煩惱中本來就有菩提」,不能具有佛法中解行的德養,如何發現「本來」的妙諦?! 譬如說: 

  多少人,認為業障重,煩惱多;乍聞之下,不無道理。問題是如何處理重業? 令使逐漸減輕? 甚至圓滿的清淨其業? 放眼教界,太多師字級的大德,教以做功德,誦經禮懺;再不然,就是作因受果,自作自受。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祈佛許願,大事供養;加上念佛彌陀,即可罪滅河沙,甚至必能往生,極樂世界! 

  不錯! 於業作而言,有治標的效果,但於根本,却仍然沉淪六道,淨土佛剎,任也去不了! 何以故? 業不淨,不得成正覺故;即使彌陀淨土,可以帶業往生,倘若無始業重,僥倖往彼極樂,謀個下品下生的蓮臺,鵠候上品上生,花開見佛,踏上淨土的那一步,為時幾許? 就祇有在蓮臺中等待的份兒了! 

  佛教中有即身成就之法,禪那便是其中之一,尤其是中國佛教之特色; 諸行者,若能遍覽中國禪宗浩瀚之典籍,甚至教下各宗尊宿,舉凡圓成道證者,幾乎均以禪法為依處,基於禪那之法,乃三無漏學中之定學故。 

  禪那之法如何化煩惱而成菩提? 

  前面提及:其實煩惱中本來就有菩提,問題是如何得見本來? 禪那之法,自古尊宿大善知識,異口同聲,都說「還見本來」,或者說「還復本來面目」。經論亦說: 

  真如之理,隨緣變造,一切諸法,雖有煩惱垢染,而本性清淨;具足微妙功德,湛然猶若虛空,不生亦不滅。 

  立於萬物一如之見地,眾生如來,同一不異;悟之則煩惱即菩提,眾生即如來,是謂眾生之真性,本來是佛。 

  最流傳,人人背誦之偈句,莫過於唐惠能大師所說: 

    菩提本無樹  明鏡亦非臺 

    本來無一物  何處惹塵埃

  

  最後,加個尾巴:

    菩提心有樹  明鏡識無臺 

    本來念染惑  何必費疑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