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、學佛不學人
有人問:老和尚是如何修行的,能不能告訴我?
我說:告訴你也沒有用,因為學我是學人,學人就只能成人,要學佛才能成佛。
以前我們成立佛弟子慈善基金會,現在已經改為千佛山慈善基金會,這是應弟子們的要求。
本來我們叫千佛山菩提寺,大家覺得千佛山這個名字不錯,慢慢就用了下來。
其實我到現在還常這麼說:「我是你們的老師,你們是學生。可是皈依三寶後,你們並不是我的徒弟。你們的師父是佛、是法、是僧。」可是到目前為止,全臺灣只有我敢講這種話,其他人都是說皈依了就是徒弟。
其實出家人只是一個代表人,僧伽是一個團體,不是個人,一個團體總有代表。信徒皈依後,依止這個代表人學習佛法修行,如果信徒搬家了,就要另外就近再找一位依止的師父,找一位代表僧團的師父。學佛的出家人、在家人都是佛弟子,沒有人弟子。
今天在臺灣都是學人,皈依人,法師講一部經,他不說佛說什麼、對我們有什麼好處,而是說祖師怎麼說、大師怎麼說、長老怎麼說、高僧怎麼說,其實講經當然要講佛怎麼說,怎麼只是講人怎麼說?人的學佛心得拿來當參考是可以,不過不能拿來當成學習的對象。
所以我說那是人法,不是佛法;是人教,不是佛教。
目前的佛教界,不只是臺灣,全世界的趨勢也都是這樣。
所以禪宗裡有幾句重話: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那麼不疑呢?
就是不悟了,這是要人不要盲從。不妨面對自己的疑惑,化解疑惑,自己才能得到利益。
當然有很多人提出相反的意見說,佛法不是講信願行嗎?不是要絕對的信嗎?但那是對佛,不是對人,對象不要搞錯了。
菩薩說的也是學佛的心得,何況所謂祖師、大師、長老、大德,他們究竟到達何種程度的修養?我們不能得見,只是聽說。
臺灣有位李炳南居士,現在已經過世了,他透過印光法師想求淨土法,但他從沒見過印光法師。在臺灣,我同他第一次見面就和他說:「你沒見過印光法師。」
他說:「你怎麼知道?」
我說:「從你言語我就可以知道,因為我和印光法師接觸很多次。」
李炳南 居士是通信皈依的,從沒有和印光法師見過面。
我提這一點,不是在講是非,而是講很多人盲目的崇拜。
另外太虛法師在臺灣是最流行的了,可是有幾個人知道太虛法師是政治和尚?
我可以100%的肯定他是政治和尚,所以《太虛大師全集》寫出來的某些部分是有問題的。
在實際問題上,他令人不滿的地方還是有的,例如他向國民政府建議42條意見,包括寺院財產要拿出幾分之幾給政府,那是因為他住在城市,不知道住在山裡面的寺院狀況,看到寺院有好幾十甲田,好像很大,他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依靠這些田地自己耕種生活。
此外,寺院跟學校的部分,過去要辦一個學校是很困難的,他建議要把寺院開闢多少地方給政府來辦學,這聽起來很不錯。 他另外提出很多建議,包括42歲以下的出家人都應該去當兵, 穿袈裟的方式要改變──這等於是要破壞佛教的傳統。
對於他的建議,不只是我不滿,就是連很有道德修養的虛雲老和尚也非常生氣,他向他的督軍皈依弟子說:「我現在要到南京去做一件事。」那時候督軍都有飛機。「您去幹什麼?」
他說:「我要去降魔、斬魔。」
嘿!那麼一個有道德修養的老和尚都生氣了。當然這都是過去的事了,不需要去討論。
其實我對印光法師或太虛法師沒有任何評論,不管怎麼樣,一個人有名氣,一定是具備某些條件、有他的長處。只是太虛法師到後期完全改變了,反對他的人太多了,擁護他的人便鼓勵他把自己關起來。經過幾年的修行以後,他慢慢懂得什麼叫出家,什麼叫佛法,用佛法來說,他是覺悟了,以前他的破壞性很大。來到臺灣的人,很多人都是看到後期的太虛法師,對他在前期的破壞、亂的部分不會知道。
印光法師其實是一個老實修行人,他唯一教化是唸佛,可能是受到盧山慧遠大師的影響。
早期出家人都是受到過去高僧的影響,過去大陸要看一部《大藏經》是很難的,不夠資格的人不讓他看。知道南懷瑾嗎? 為什麼他當過沙彌? 他是為了要看藏經,到廟裡出家現沙彌相,藏經看完了,他就走了。在廟裡看藏經的人,可以受到供養,什麼都可以不要做,只要好好看藏經,所以要具備條件的人才可以看。他的故事不錯:現沙彌相去看藏經,現道士相去學道法,他很自在。
臺灣目前佛教很熱鬧,佛教徒人數龐大,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年佛教界的收入和支出經費都是非常驚人,但是佛法在哪裡呢?
其他的教也是教,佛教稱為佛教,談的是智慧、修養,但佛教徒不一定有智慧修養;
學佛的人應該追求智慧。 智慧從何而來? 那是佛陀的道理、方法,然後化為行為去修行。
有了完全的修養,才能得解脫。許多學佛的人,只是在語言文字上學佛。
我講一些話,別人或許會認為我這個和尚一點都不莊嚴:在臺灣看到許多人自稱他是佛菩薩再來,是多麼的了不起,假使見著這種人,忽然之間賞他一個耳光,看他有什麼反應,你就知道他有什麼修養。
如果他問說:你為什麼打我? 那麼這個人可是個凡夫俗子;
如果他讓你根本沒有伸手的機會,這個人才是了不起。
畢竟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,不在乎會不會講、會不會寫,而是心性的修養怎麼樣。
有人問:老和尚是如何修行的,能不能告訴我?
我說:告訴你也沒有用,因為學我是學人,學人就只能成人,要學佛才能成佛。
以前我們成立佛弟子慈善基金會,現在已經改為千佛山慈善基金會,這是應弟子們的要求。
本來我們叫千佛山菩提寺,大家覺得千佛山這個名字不錯,慢慢就用了下來。
其實我到現在還常這麼說:「我是你們的老師,你們是學生。可是皈依三寶後,你們並不是我的徒弟。你們的師父是佛、是法、是僧。」可是到目前為止,全臺灣只有我敢講這種話,其他人都是說皈依了就是徒弟。
其實出家人只是一個代表人,僧伽是一個團體,不是個人,一個團體總有代表。信徒皈依後,依止這個代表人學習佛法修行,如果信徒搬家了,就要另外就近再找一位依止的師父,找一位代表僧團的師父。學佛的出家人、在家人都是佛弟子,沒有人弟子。
今天在臺灣都是學人,皈依人,法師講一部經,他不說佛說什麼、對我們有什麼好處,而是說祖師怎麼說、大師怎麼說、長老怎麼說、高僧怎麼說,其實講經當然要講佛怎麼說,怎麼只是講人怎麼說?人的學佛心得拿來當參考是可以,不過不能拿來當成學習的對象。
所以我說那是人法,不是佛法;是人教,不是佛教。
目前的佛教界,不只是臺灣,全世界的趨勢也都是這樣。
所以禪宗裡有幾句重話: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那麼不疑呢?
就是不悟了,這是要人不要盲從。不妨面對自己的疑惑,化解疑惑,自己才能得到利益。
當然有很多人提出相反的意見說,佛法不是講信願行嗎?不是要絕對的信嗎?但那是對佛,不是對人,對象不要搞錯了。
菩薩說的也是學佛的心得,何況所謂祖師、大師、長老、大德,他們究竟到達何種程度的修養?我們不能得見,只是聽說。
臺灣有位李炳南居士,現在已經過世了,他透過印光法師想求淨土法,但他從沒見過印光法師。在臺灣,我同他第一次見面就和他說:「你沒見過印光法師。」
他說:「你怎麼知道?」
我說:「從你言語我就可以知道,因為我和印光法師接觸很多次。」
李炳南 居士是通信皈依的,從沒有和印光法師見過面。
我提這一點,不是在講是非,而是講很多人盲目的崇拜。
另外太虛法師在臺灣是最流行的了,可是有幾個人知道太虛法師是政治和尚?
我可以100%的肯定他是政治和尚,所以《太虛大師全集》寫出來的某些部分是有問題的。
在實際問題上,他令人不滿的地方還是有的,例如他向國民政府建議42條意見,包括寺院財產要拿出幾分之幾給政府,那是因為他住在城市,不知道住在山裡面的寺院狀況,看到寺院有好幾十甲田,好像很大,他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依靠這些田地自己耕種生活。
此外,寺院跟學校的部分,過去要辦一個學校是很困難的,他建議要把寺院開闢多少地方給政府來辦學,這聽起來很不錯。 他另外提出很多建議,包括42歲以下的出家人都應該去當兵, 穿袈裟的方式要改變──這等於是要破壞佛教的傳統。
對於他的建議,不只是我不滿,就是連很有道德修養的虛雲老和尚也非常生氣,他向他的督軍皈依弟子說:「我現在要到南京去做一件事。」那時候督軍都有飛機。「您去幹什麼?」
他說:「我要去降魔、斬魔。」
嘿!那麼一個有道德修養的老和尚都生氣了。當然這都是過去的事了,不需要去討論。
其實我對印光法師或太虛法師沒有任何評論,不管怎麼樣,一個人有名氣,一定是具備某些條件、有他的長處。只是太虛法師到後期完全改變了,反對他的人太多了,擁護他的人便鼓勵他把自己關起來。經過幾年的修行以後,他慢慢懂得什麼叫出家,什麼叫佛法,用佛法來說,他是覺悟了,以前他的破壞性很大。來到臺灣的人,很多人都是看到後期的太虛法師,對他在前期的破壞、亂的部分不會知道。
印光法師其實是一個老實修行人,他唯一教化是唸佛,可能是受到盧山慧遠大師的影響。
早期出家人都是受到過去高僧的影響,過去大陸要看一部《大藏經》是很難的,不夠資格的人不讓他看。知道南懷瑾嗎? 為什麼他當過沙彌? 他是為了要看藏經,到廟裡出家現沙彌相,藏經看完了,他就走了。在廟裡看藏經的人,可以受到供養,什麼都可以不要做,只要好好看藏經,所以要具備條件的人才可以看。他的故事不錯:現沙彌相去看藏經,現道士相去學道法,他很自在。
臺灣目前佛教很熱鬧,佛教徒人數龐大,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年佛教界的收入和支出經費都是非常驚人,但是佛法在哪裡呢?
其他的教也是教,佛教稱為佛教,談的是智慧、修養,但佛教徒不一定有智慧修養;
學佛的人應該追求智慧。 智慧從何而來? 那是佛陀的道理、方法,然後化為行為去修行。
有了完全的修養,才能得解脫。許多學佛的人,只是在語言文字上學佛。
我講一些話,別人或許會認為我這個和尚一點都不莊嚴:在臺灣看到許多人自稱他是佛菩薩再來,是多麼的了不起,假使見著這種人,忽然之間賞他一個耳光,看他有什麼反應,你就知道他有什麼修養。
如果他問說:你為什麼打我? 那麼這個人可是個凡夫俗子;
如果他讓你根本沒有伸手的機會,這個人才是了不起。
畢竟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,不在乎會不會講、會不會寫,而是心性的修養怎麼樣。
26、自耕自食的寺院傳統
過去大陸的寺院和臺灣不一樣,都是自耕自食,土地都是在家許願的人送的,寺中常住靠自己種田、種菜、砍柴等等,都得自食其力。過去只有城市的寺院不做這些事,處在深山裡的寺院,尤其是大叢林,都得完全靠自己。
一般說來,過去大陸的城市寺院多屬經懺道場,專門為往生者服務,至於山中叢林,則是和活人(信徒)打交道。所以我到臺灣來很不習慣住在城市的寺院,到目前為止,我還是很少花時間去和死人打交道。不過現在我們寺院也有經懺,因為完全只靠供養仍屬有限。
我們的唯一條件是亡者不可以進寺院,屍體得經過火化,也不能送到大雄寶殿,我們的大雄寶殿絕不容許。地藏殿則屬於為往生者而設,我們為亡者唸經大多在外院,內院是一般人或法師,區分得很清楚,即使骨灰也都不可以進到內院。
如果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原來的思想和立論來說,度人是要度化活人而非死人。
我常說佛法是對人說的,而不是對死人說的。
可是我們看臺灣的情形,如果不和死人打交道,會幾乎沒有飯吃。
我們還好,儘量避免這一類事。到我們寺院結緣的,我們為亡者做法事,多屬我們的信徒;為了信徒,那是不得已,我們情願在農曆七月盂蘭盆節的時候做普渡法會,平常就儘量避免。
我說一句重話,可能很多人都不能接受,就是我從來不主動出去找人化緣;我在臺灣半世紀了,我自己不做,也不會教我的徒弟做。這可能和過去我的師門教育有關係。
我的師門一脈傳下來,都是這樣的,有多少道德修養、多少福報,都不勉強,不強求,可是不可以拒絕人家來結緣,因為人家發願來做功德,就不可以拒絕,但是絕不主動去化緣。
這種作風,可能不只是在臺灣,說不定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這樣,這也是我的師門傳統。
(未完待續)
以上文章自”口述歷史轉載”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