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網誌清單

禪宗離相要旨(一)



要談禪宗離相要旨先從惠能大師說起:

惠能大師與《金剛經》的淵源很深,大家都知道,因為《金剛經》裡的一句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〞改變了他的一生。
盧惠能在那一世所顯現的是一個不識字的樵夫相,他的父親原在朝為官,後失志被貶,流放到新州,現在的廣東一帶,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未開化的地區。




惠能三歲失父和母親相依為命,那個時候被貶的官員都是罪民,薪俸微薄,身後蕭條可想而知,語錄中提到的惠能,是靠著到山上打柴、賣柴來奉養母親。
二十四歲那年,有一次送柴路過之處,聽人誦經,被一句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〞莫名感動,因問所誦何經,而啟動尋道的因緣,直奔湖北黃梅山的東禪寺,向弘忍大師學法。

初見五祖,五祖衝著他說:你是嶺南來的猲獠…;
我們知道,提到中原文化向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以北為正統,四周都是野蠻民族,稱之為東夷、西戎、南蠻、北狄。
猲獠意思就是南方的蠻子,蠻子有野性,能學佛嗎?
惠能卻毫不怯懦,不卑不亢地回答道:人所住地域雖有南北之分,佛性怎會有差別呢!
伶俐的搶白證明他是清清楚楚的,已然不會被境所奪。

五祖安排他到後院去作務,在大庫裡舂米,他在山上默默工作了八個月,
一直到他的〝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〞詩偈的出現;
五祖到後院去看他作務,只見他為加重舂杵的重量,在腰際綁了一個不小的石頭,站在杵樁上,使勁地一上一下踩著在舂米;
忍和尚看了不由得讚歎道:求道之人,為法忘軀,當如是乎!

於是問他一句〝米熟了沒〞?
惠能竟回答說〝早熟了,只欠篩了〞!
五祖只在臼邊敲了三下,惠能就意會到三更時分去會見五祖;
五祖為他講《金剛經》,一到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〞,他竟了然到 ──

〝何其自性本自清淨!
   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!
   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!
   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!〞

五祖告訴他,〝這一刻所領受的,就是〝佛〞的本來面目!
這能力本來人人都有,學佛就是要體取到這一層,否則學佛沒有用,要他以後努力去弘揚這個宗旨;
並且說:佛陀在靈山拈花,迦葉尊者默識旨意,這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二十七傳到達摩祖師,祖師傳來中土,經二祖可和尚,再三傳到我,如今法脈就交給你了,
並且囑咐:衣缽信物易起爭端,以後就不要傳了,但是法要努力弘傳,廣度有情。〞

以上是六祖惠能大師接法的大致情形。

千佛山老禪師上課總是不按牌理出牌,藉以訓練弟子們機動與思考的能力。
比方講到禪宗的傳承,說到靈山會上佛陀拈花眾皆罔測,唯獨迦葉微笑的公案的時候,老人家會特別加一句旁白說:
文殊菩薩在旁邊說〝佛陀說法竟〞。
如果不明究裡的人也許會詫異,資料上並沒有文殊菩薩啊?
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,它的原始資料不見於現今所有的藏經中,
但據宋朝王安石說,他曾經在御內藏經中見過,而且經名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。
只是此經早已失傳,所以不能肯定有,也不能肯定沒有,
問題是在老禪師為什麼這麼說?
有什麼用意沒有?

我們知道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,也就是成佛路上必定要經過文殊菩薩的教誨,那麼祖祖吩咐的同時,文殊菩薩豈不是自然就在其中了嗎?!

文殊菩薩的修養特色在般若的成就,我們常見文殊菩薩的造型是:
騎著威猛的獅子,手中握著智慧之劍,或者是捧著智慧之輪。
文殊菩薩既然深體般若的實性,而且能夠廣闡般若的效用,自然這位菩薩對般若的修養也是獨一無二的。
最有名的故事是,《般若經》中曾經記載,文殊菩薩為了幫助佛陀身邊的聲聞弟子悟取諸法空性無實的本體,能夠進入到大乘無生法忍的一個根性,曾經配合佛陀演出一齣仗劍逼佛要行刺的幻劇;
讓佛陀的聲聞弟子們從無始以來的惡業中得到解脫而覺醒,捨離夢魘而走上菩提大道。

佛菩薩都是非常慈悲的,像佛陀就說,無始至今,無量億劫以來,他曾經做過小蟲和惡人,但他力爭上游,漸漸修,經過了無量劫,終而累積具足了功德智慧,才能完成圓滿的覺悟。

所以提到禪宗的傳承,而又不能捨棄般若波羅蜜法要的同時,文殊菩薩是必然要同時現身的。

今世何來佛陀?佛陀已經入滅了;
今世又何來迦葉?迦葉入定在雞足山中。
所以如果要讓佛陀拈花、迦葉微笑重現於舞台,文殊菩薩在一邊白捶說:
〝佛陀說法竟〞那是可以理解的。

畢竟,熱鬧一場,〝干卿底事〞?
佛陀還是佛陀,迦葉還是迦葉,我們需要耕耘的是我們的自心,
文殊菩薩只是喚醒我們而已,免得我們陶醉於夢境的深淵。
所以老禪師說:佛法是很現實的!禪則更是要一針見血的!

至於我們,是要無可奈何的死在計較執著之下呢?
還是飛出夾山火海虎口,得其身心的自在呢?
當然這身心的自在可不是自以為是的身心自在,因為禪最忌諱的是自我意識用事;
凡〝自我意識〞都不得解脫,所以〝明心〞就是禪的宗旨!

也因此,《金剛經》之所以成為禪宗法要的寶典,它是有原因的。

禪宗的宗旨是什麼?

古來禪門大德總喜歡要人參一句〝祖師西來意〞,
也有許多禪行者喜歡向祖師問取〝祖師西來意〞?
有一位禪師就這麼回答:等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時,我再答你!

這是一句相當高明的回話。
把問題拋給問話的人自己去思考,但他又不是沒有給你線索,一口吸盡西江水,怎麼吸啊?
但如果你掉進〝吸〞中,你就進了死胡同了。
畢竟你問祖師西來意,於你自己的身份立場,你體會了多少?
禪是要悟取自心的!
我們看,我們世人忙忙碌碌一場,不都是在為他人忙作嫁衣裳嗎?
因為生不帶來、死不帶去,
所以與其問取別人〝祖師西來意〞,還不如自己好好想想:
〝祖師西來意〞跟我有什麼關係?!這才是迷與覺的一個關鍵!

所以禪師說法有他的旨意,他絕不拾古人牙慧,他絕不在故紙堆中翻舊案,他也絕不照本宣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