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欲沉默,不再索求,捨棄情識造作,與行雲流水共神遊; 悄悄放下,默默離俗,遠行天之涯,海之角,與自然萬籟同歇休。 守著日月,數著星辰,隨順時序伴春秋; 櫛風沐雨荒野露宿,飢渴冷熱無怨尤, 管它是非對錯,但求寂靜,死活不留,榮辱不究。 節錄自:白雲老禪師著-休庵詩集
我的網誌清單
禪宗離相要旨(三)
另外禪宗它有一個主旨,就是要我們不要在聲色上討生活。因為我們的問題,常常起源於對〝相〞的分別,生起計較和執著,計較就會產生造作,沒完沒了,執著就會成為纏縛,不得解脫。這種〝我心〞的計較執著又分為感性和理性的兩種成分。感性的形成為煩惱障,理性的形成為所知障,煩惱障也叫做事障,所謂事障,就是依於我們身口意的造作而來,有造作就有業,有業因就要受業果,有業果,就一定要承受生死輪迴的感報,所以《圓覺經》中說:〝事障礙續諸生死〞。理障礙指的是我們的認知,也就是所知障。所知障會引發我們見惑、思惑等的無明,這也是不得出離輪迴的原因;《圓覺經》中說:〝理障礙正知見〞。學佛的路上必須勤斷事、理兩種障礙。事障礙如果完全清淨了,就可以證到羅漢,但如果學的是菩薩法,就一定要理障礙、事障礙都要能清淨。
我們剛剛談到,理障礙就是所知障,事障礙就是煩惱障,事障礙清淨了,只能悟入聲聞乘,要理障礙也清淨了,才能悟入菩薩乘。因為所知障也會形成強烈的我執,乃至我慢的意識,這是學佛法的最大障礙。
即使學佛法,它有太多的道理方法,但也不能執著不捨,一執著就成病,要覺悟就更加困難。因為佛法的道理方法是要幫我們化解問題的,它就像過河用的竹筏子,過了河就要捨掉,絕不能執著不放,要建立學佛的正知見,就必須依教奉行。
所以為什麼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的功德非常大?因為聽聞此經的法義,就會讓人產生清淨的信心,進入實相真如的境界,那怕只是片刻,它所成就的都是〝第一希有功德〞,因為這部經首先就是要把我們從妄相的執著中解救出來。
人以所見的為執著,所見靠眼睛,眼睛就是眼根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我們的六根,眼根所見的就是相,我們常常被〝相〞所唬,就像魔術師在我們眼前製造幻象一樣,有時技法高明,神得不得了,其實是假的,但是他演得很逼真,技法神出鬼沒,可以娛樂大眾,增添生活的趣味。佛法也是要體取這層含義,像從幻象中見取實相真如的理諦,我們就可以不被幻象所左右,自心才做得了主。這麼一來,焦慮和煩惱就自然不見了,那省下來的更多的時間和空間,我們就可以用來從事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工作。所以我們看,有越來越多的學佛朋友願意走出小我,出來做志工,從事利他的服務。以佛法去認識,這是十分有意義的善行,也是植福的行為。只不過在學佛的路上,我們不僅要修福,同時還要修慧,在菩提路上日漸提昇,福慧雙修,才能走上圓覺的道路;畢竟學佛講究的是自心的覺悟,一定要從〝相〞的迷惘中突破出來。
我們知道中國思想家老子這位哲人,尚且都說,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而主張玄元歸真,虛無守志。佛陀不僅勘破了現象界的表面,進而穿越宇宙本體的時空,了然宇宙生命的真象,也就是實相,把眾生徹底的從輪迴之中解救出來。
我們只能用這樣的話來讚美:
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,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!
佛陀已經突破了色身,進入到法身的修養,他的本體已經完全清淨,沒有絲毫的業識成分,只有慈悲喜捨和般若的圓慧。於現象而言,他的色身雖具足三十二淨相、八十種形好,這是經過無量億萬劫累世修行才具足的;但這還只是佛陀的報身,於〝相〞而言是他的劣應身,他的勝應身呢?則是功德圓滿的法身修養,那是突破了〝相〞而入〝實相無相〞的境界,所以盡法界遍虛空無不是佛的清淨法身,那是橫遍十方、豎窮三際的,也就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範圍,已經不為時空範圍所局限,一切的文字言語都無法表達,於作用而言,涅槃寂靜,如如不動;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
眾生的生死輪迴,於佛而言也是涅槃,佛只是慈悲度眾,並不分別生死涅槃;所以《金剛經》說:〝如是滅度一切眾生,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〞。於境界而言,佛是圓滿覺悟的成就者,並為一切眾生種下得度因緣;後世人入得佛寺,只要〝一稱南無佛,皆共成佛道〞。佛陀以慈悲覆護眾生,眾生只要一念憶想,就種下了佛緣,將來就可以成佛。
佛由心生,佛由心成,千萬不可貢高我慢,以眼前的財富或地位、或聰明或學識而憍矜,目空一切,自絕於覺悟,所以謙虛和尊重是學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。龍樹菩薩曾經說:〝要顯現佛性,必須先除我慢〞,《本事經》云:〝我慢斷時,餘一切結隨之而斷〞,可見慢心實是修行的障礙。而〝尊重〞才能契應菩薩行法饒益的理念,這都是學大乘佛法所應有的認識和心理準備;因為佛法講究信、解、行、證,如果美食當前,你不舉箸,那也是枉然。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說:〝數食不飽〞,也就是所有的道理方法有它的實用性。我們先要信佛,而後要主動去學佛、去親近三寶,啟發思惟;面對人生,面對生命,只要稍稍拿起一點哲人的生活態度去面對、去省思,我們生活的內涵或者生命價值,就會全然改觀,我們才有豐裕的精神資產留給下一代,不致平白面對生命,虛無空蕩、悲觀失望,甚至戕害生命,葬送自己也葬送別人;這都是為現象界的妄相所迷惑而產生的悲劇。
所以佛法中告訴我們,現象就是種種的一切法,人與人、人與事,種種基於因緣和合所顯現的現象。所謂的〝因〞,可說就是每一個人的自心;〝緣〞就是外面我們所接觸的一切,縮小範圍來講,就是每一個當下我們所碰到的色塵緣境,所以因緣和合而生法,它是我們可以掌握的。只要我們掌握了因,也就是我們的自心,一切就可以改變。比方遇到一個不好的緣,它是挑釁的,或是攻擊的,會引發我們的不適、不愉快,讓我們起煩惱,通常這種反應非常快。比方我們的眼睛看到一個相,幾乎是眼根與色塵一相應就起作用,然後五蘊就發動了。五蘊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五蘊的作用非常快,常常是一氣呵成,通常這種反應不經思索;比方有人叫你,禮貌的或不禮貌的,你的分別在一剎那間就完成了,順心或者不順心,這個〝我〞的反應就是五蘊。我們的〝我〞就是這麼不由自主地隨著色塵緣境起舞,順境就歡喜,逆境就煩惱。
文:若知/出處:紅塵甘露/千佛山雜誌247期 2010年5月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