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網誌清單

心之路 4







照見五蘊皆空

   陽光普照,大地一目瞭然;
   但是,陰翳處、洞穴裡、地底下,
   舉凡具有遮蓋的地方,陽光趕不走黑暗。

   月亮湛然,黑夜每為透視;但是,
   除了有著同於陽光的弊端;更可悲的是它沒有了太陽,
   所擁有的是黑夜相同的命運。

   照是所,見是能;
   陽光與月亮,具所照之功,無能見之德。

   陽光有光之因,月亮有光之緣;
   二者和合,分別照見山河大地,明朗森羅萬有;
   卻無意中安排了晝與夜,明與暗。

   因此,陽光與月亮,不是覺者,不能開悟,不能自主,
   永遠淪於附庸,長久祗供利用;
   即使,具有不可磨滅的條件,擁有值得眩耀的威風。

   人,具光之能所,是宇宙的發掘者。

   人,有光之因緣,是萬有的創造者。

   但是:

   晝作夜息,明見暗盲。

   仍然是能與不能的範疇之中,不得超越,處於約束;
   因此,紅塵色境,行相所制,不得自在。就像是:

   雲不一定雨。

   霧不一定晴。

   嵐總是潮。

   露總是濕。

   其實,雲霧嵐露,不過是地水火風營大的傑作而已;
   總也不如人,除了四大,尚有六根,八識,五蘊,
   構成因素極其繁複;尤其是心意識的變化和作用,
   更是複雜得驚人。

   簡單地說:不可說,不可思議;
   絕不是外教所能想像與臆測到的。

   因此,佛陀之教,教人修學智慧,務期入住覺悟之境。

   因此,修學而入住,必須自身為對象;
   要照見,就是照見自己。

   因此,為照見自己,提出一針見血的五蘊之說。

   或許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祗是造作的依憑,
   無有外緣的引發,五蘊亦不可得;就像是餓與飽,
   倘若不飢,食亦不可得。

   或許,無有生與死,一切盡多餘。

   或許,不計因緣自然,什麼也不用說!

   然而:

   生、老、病、死。

   聚、散、求、欲。

   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

   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。

   在在引人起心動念,欲望無窮盡。

   有誰?

   色不成狀,強調本空。

   受不動情,知覺寂靜。

   想不思惟,無動於衷。

   行不利己,犧牲奉獻。

   識不分別,平等一如。
 



   本文摘自:《心之路》-白雲老禪師著

2011-07-23 望古坑古道,嶺腳寮山,鄉林農場步道,中窯尖8字形

今天走東山隊:望古坑古道,嶺腳寮山,鄉林農場步道,中窯尖8字形(東山人)
集合時間:9點20-望古火車站

行程說明:望古車站出發,先走一小段望古坑古道,再循稜登嶺腳寮山,
繼續循稜出望古坑1號廢棄磚屋,再走一段產業道路,約500公尺,
從望古高分18登山口進入鄉林農場,經觀景步道西坡,
親水步道到達農場工寮午餐;
下午緣望古坑溪走祕徑登上中窯尖,下山走鄉林農場環山步道西段
出望古高分17登山口,再從望古坑1-1號旁走望古坑古道回望古車站 





心之路 3




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

   可曾踏出第一步?
   那代表某一目標開始的踐履;於籌量後的起而行。
   或者,僅僅像幼兒開步的試探意念;
   嚮往於成人的邁步的威風。

   無論如何,必須要有開始的第一步;
   才能表現「行」的樣子。
   一旦,有了樣子,便會緊跟著有第二,第三…‥。

   如是,構成行的精神,洋溢行的德養。

   你如何?

   是睡眠的貪污者?

   是安逸的奴才?

   是無精打釆的敗家子?

   豢養之下,手足相同,飢而乞求,寒而悲鳴;
   溫飽之餘,任人宰割。或者,

   任人逗弄,任人戲要,任人使喚──

   因此,人,不同於畜生。

   因此,出世之門,不同凡俗。

   因此,修學之輩,謂之行者。

   行深時,與道為伍,心不旁騖。

   行深時,清淨業識,常住三昧。

   行深時,每入寂靜,禪悅法喜。

   思惟中:

   無念為宗。

   無相為體。

   無住為本。

   不染諸般境界,真性恒常自在。

   或許,有人問:

   憑什麼?

   我說:譬如渡水,方法各個不同:

   有的,善於游泳,憑藉技與力。

   或許,有人問:

   憑什麼?

   有的,功於製作,編筏造舟。

   有的,大興土木,架橋築拱。

   有的,籐繩繫岸,攀附而過。

   或者,鳥飛蝸行──








   本文摘自:《心之路》-白雲老禪師著


心之路 2
















觀自在菩薩

   看森羅萬有,在在與你脫不了干係。

   聽大地眾生,個個與你休戚相關。

   那財色名食睡的貪欲之念。

   那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風潮。

   你祗是一根小草、一隻綿羊;
   即使是一條龍、一隻鳳;
   或者是狼虎獅豹,有誰看的明,認的真?
   多少約束,多少纏縛,多少局限;
   多少嚮往,多少愛慕,多少追逐…‥。

   手,被黏住了。

   腳,被陷住了。

   口,被封住了。

   意念如猿猴般紊亂。

   心識如野馬般馳騁。

   外緣,數不盡的塵垢。

   感應,揮不去的染著。

   有形或無形的枷鎖,腳鐐手拷。

   單純或複雜的心識,情迷意亂。

   你自在麼?!
   你無礙麼?!
   你灑脫麼?!

   認定了!因為:

   你畢竟是人,是眾生,有著太多的業。

   你不是菩薩,不是覺者,沒有正行的道。







   
   本文摘自:《心之路》-白雲老禪師著

心之路 1




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 
   大巧若拙,要看成品,不是未開化眾生。

   大智若愚,是否自在,可不是乾屎橛。

   闍那,是知識經驗的累積,博而且深。

   般若,依闍那之功,適應無礙。

   如何是適應無礙?

   有針血之見,是不變而隨緣的精神。

   有破釜之力,且隨緣而不變的本錢。

   入生滅之境,剮心掬念,不容絲毫大意

   剖有無之妙,搗碎苦樂,尋找未曾有的。

   搭一座橋,放一潭水,舟航祗是點綴。

   豎一張幡,設壇舖座,卻不許有人影。

   不問念佛的是誰?

   管它誰在禮佛?

   持咒的、參禪的、說法的;

   此地不是西門町!

   此處不是選佛場!

   有的:
   只是一些野了的、瘋了的、傻了的被追逐得走頭無路,
   轉向無門,卻從不甘示弱,便不肯求饒的湖海遊子。

   足跡天涯,血汗遺痕;
   不是磨破了多少芒鞋,而是落實了多少步子。
   如果,意念中盡是餐風宿露,苦挨飢寒;
   那末,將是前人不齒,後人數落,無異於禪混之類,
   連匹老馬亦不如!

   誠可憐愍麼?
   不!
   不!!
   不!!!

   大地荒蕪,總歸有路。

   心地迷茫,一無是處。

   誰甘願像隻沒頭的蒼蠅?!

   前面無牆無水隔,因何不肯跨出第一步?

   迷失了麼?可別怨天尤人!




   本文摘自:《心之路》-白雲老禪師著







2011-07-16 承天禪寺 得安宮 天上山

今天登山樂行程分A,B
A主行程:2011年7月16日(六) 三峽長壽山→中和外挖子山大縱走
B副行程:「承天禪寺→天上山→文筆山→外挖子山」

因近日天氣炎熱又時有雷陣雨,記取前兩星期基隆山東峰之累!
今天我走B行程。 



禪唱

 


 
跨越湖海行遍千山
一瓶一缽訪知識
把生死勘 
抱雲枕石露宿風餐 
探討黃花翠竹 
機用一瞬間 
頭頂日月衲披塵沙 
追逐明心見性 
自我透體參 
遠諸喜樂捨了牽絆 
究竟菩提般若 
弘誓出苦難


選自:白雲老禪師著《休庵詩詞》









2011-07-09 菜公坑古道 燒炭古道 小觀音山西峰

今天的行程在登山樂部落格中強調"不是輕鬆行"
登小觀音山西峰路段,時而有芒草和箭竹林,時而遇大岩壁,需要小心前進,
但因天氣出奇的好:陰涼有風無惱人的日曬,雖然山道險峻,
走在其中亦不感疲累,實在是登山的好天氣!





2011-07-02 基隆山


沉默的告白  

套上芒鞋發

追逐雲水生涯

意不在湖海刻劃身影

隨興於山嶽可能留下足痕

──決不是圖得逍遙自在

面對生命的迷惘

背負生活的桎梏

雖然無畏於危難恐懼

尤其是有義務必須要承擔

──衷心裡沒有明哲保身的想法

已經踏上的菩提道

無意於任何的立願

但求櫛風沐雨洗無始無明

或許隨緣信步進入涅槃之城

──讓人世間少了一部造糞的機器

        選自-白雲老禪師著~休庵詩詞





Posted by Picasa





意念之密

意念人人都有,卻很少有人去發現其秘密,尤其是佛法道理中最具特色屬於禪宗的面貌。

意念,在佛法中是識與蘊的兩個層面;
所謂意,就是思量事物;以前念所起,依之而生後念;
因此,以識生依止,前滅後生,無間延綿謂之意。
所謂念,心之發動,遷流不息,依塵界之色,與心相應,而成境觸;
依之而有感受領納之情識,繼而牽動思想,進行籌量,因而肯定決心。
或者說,於對境所引發內蘊的情識作用,
此種作用,具足前念,後念,念念三個層次。

意念不是沉思,不可與之混為一談;
沉思像一條通了電的導線,就像是包裹於內裡的情感,電線是情感的活動範圍,
其間具有電流,電壓,電阻不同的成份。
沉思,於佛法中叫做情識作用,其間變異非常繁複;
但是,其現象是可知的,是無限制的遷流與串連。

意念,如果說是一種思想,那麼,心所有法便是思想的詮釋;
依於思想的層面,包含了審慮,決定,變異,突破等的差別;
而心所有法,於唯識學的百法中,擁有五十一個法,諸如:

第一層面徧行:觸、受、思、想、作意。

第二層面別境:欲、念、定、慧、勝解。

第三層面善法:信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精進、輕安、行捨、不害、不放逸。

第四層面煩惱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。

第五層面隨煩惱:忿、恨、覆、惱、嫉、慳、誑、諂、害、憍、無慚、無愧、掉舉、惛忱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亂、不正知。

第六層面不定:悔、睡、尋、伺。

綜合這五十一法,於意念的變化,或者說是思想之所及,總不出心識分別,萬象共用,悉皆涵蓋其中。

意念在佛法中,可以說是道的調整目標,從認識到調和,從了別到清淨,是學佛行者一連串必修的課程;
這些課程通稱之為修養,就像是汽車修護或保養的工作,知識和經驗,藉理論以為基礎,相互運用,纔能達到完美無缺的地步。

意念的維護,從感觸的緣起,念念不斷的變化過程;
以探討為要務,予究竟為手段;也就是警策意念的發起,莫使淪入混亂或空亡,
小心翼翼的照顧,務必把握其遷流與變化的動向。
因此,欲確定意念遷流與變化的動向,首先就得把握佛法中對色塵境界的兩大屬性:

一是屬於物質的:

成──萬物因緣和合而生起於世間的一種成就現象。

住──成就後的現象於世間經常存在的情形。

壞──因時空中留住而發生的變異,進而逐漸的敗壞。

空──於時空中敗壞之後終至空相。

二是屬於精神的:

生──隨因緣諸境的觸發而生起情識。

住──情識的存在,表現於正當、虛假、雜亂、幻妄等情形。

異──情識變異,有回互、同異、削弱、錯綜、衰退等現象。

滅──情識銷滅,是從起始、變化過程、而至亡失毀滅的結果。

綜上所述,很容易發現情感的發動,乃是源於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形成的意念,
亦如《寶積經》所說:「是身無量過患,微塵積聚,生住異滅,念念遷流。」

依於精神與物質條件的因緣關係,情識分別必然地會產生三大類型的意念:

自性清淨的意念──不住生滅,不為現實現象所迷惑;屬於冷靜覺醒的境界。

現前實相的意念──我意識與無明和合,因而生起相對法的差別境界。

事理分別的意念──自心所現,愛樂畏難,其實是在苦樂中分別計度。

以上所舉,皆為佛法中以「教」的思想而立,均係依經論為據的證言;
但是,以禪的智慧而說,所表現的內容絕對是突破的,完美的超越言說:

例 一:

問:大修行底人,還落因果也無?
答:不落因果。
結果,五百生墮野狐身。

問:大修行底人,還落因果也無?
答:不昧因果。
結果,得脫野狐身。

這一字之差,其實就是一念之差。

無門老人為此,曾有言說:

「不落因果,為甚墮野狐?不昧因果,為甚脫野狐?若向這裡著得一隻眼,便知得百丈,贏得風流五百生!」

如何著得一隻眼?
必須看的清,認的真;
教乘理諦,根入塵觸,一撥便知,更莫躭在落昧之中;
不然,總不離野狐活計!

例 二:

佛陀昔在靈山會上,拈花示眾;是時,眾皆默然,惟獨迦葉尊者,破顏微笑。

這裡且提出兩個疑問:

一者,佛陀拈花何意?

二者,迦葉微笑何意?

如果說,相應如此,非局外人能知其意境之所在?
如果說,各說各話,為何迦葉得傳正法眼藏?
因此,只能說,意念之妙,來自物質或精神的觸感;
最初的,原本就不是最後的,
而最後的,卻淵源於最初的,您說是嗎?

或許,與禪陌生的人,於意念之妙,很難引起共鳴;
其實,相應之道,原就在熟習之下進行。
例如人類的親情、鄉情、友情等,必須是已經發生了情感;
否則,彼此處於毫不相干的地位,怎能引發意念的觸感呢?
當然,相應的條件,仍不離時空的變遷,
於物質的,建築在成、住、壞、空的現象上;
於精神的,總歸是以生、住、異、滅為存在與消失。

因此,意念往往左右了人的言語和行動;
如果,人類能培養意念,以智慧為前提,以覺悟為依歸;
那末,凡所有的意念,必然的導引言語和行為,展現出祥和、平安、成功等的清淨功德,或者說是結果!

出處:千佛山雜誌245期(2010年3月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