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網誌清單

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(一)








淺談《金剛經》與禪宗的關係:

《金剛經》與禪宗的關係如何?大家都知道,禪宗是以《金剛經》作為傳法的寶典,在五祖弘忍大師的時候,他就鼓勵他的在家和出家的弟子持誦《金剛經》,並且跟他們說:
〝但持金剛經,即自見性,直了成佛〞。由此可見,《金剛經》的功德力是非常大的。

《金剛經》怎麼跟禪宗有關係呢?我們知道,禪宗也叫做〝佛心宗〞,提到禪宗,我們必須先提一下禪宗的起源。

〝禪宗〞的緣起,據說是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靈山上說法,可是這一次的說法很奇怪,佛陀一句話也沒有說,只是手上拈了一朵花,當時所有在場的弟子們都很訥悶,莫名其妙,大家都不知道佛陀是什麼意思,這時候,只有迦葉尊者展顏微笑,他似乎懂了,這時候,佛陀就對大眾宣佈:〝我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教外別傳,不立文字,付囑摩訶迦葉。〞接著又加了一句:〝阿難副貳〞!
副是副屬、副從,貳就是其次、第二,這是世尊在當時就親自指定的第二位接法人,雖然阿難尊者在當時還未見道,而傳法這個公案,就是禪宗的起源。

所以後來被公認,要識禪宗旨趣,必須要悟取所謂的〝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〞。
佛陀所講正法眼藏,這個〝眼〞是什麼呢?我們怎麼去領會一下這個〝眼〞?
一般說,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;透過眼睛,才看得到世間的一切的東西,當然在佛法裡面講,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產生了見,這是基於我們的眼睛叫做眼根,跟色塵,就是外面的塵境相應之後,產生了一種執著的相,這種執著的相,事實上它是虛妄的不實在的,但是注入到我們的內心之後,我們執著那虛妄之相,以為它是真實的東西,所以從此以後,我們原本清淨的心識被污染了,就是因為我們以所見的為執著,形成了我們內心虛妄的一種心相的結果,它就造成了我們心識的一種現象,這種心意識的形成,就是自我意識,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〝我〞,形成為我執。
好比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、我恨、我喜歡、我討厭、我認為、我贊成、我反對等種種的感性和理性的情識反應,這都是依於我們眼根能見,生起分別,產生於相的執著而來,所以《楞嚴經》有語:〝令汝流轉,心目為咎〞。

禪宗主旨在明心見性,喚起覺悟,所以要破除人心的虛妄執著,《金剛經》裡特別強調對相的突破,是以〝無相〞為宗;我們注意一下,這個“無”不是沒有,雲老禪師介紹佛法,特別強調  “無不是沒有”
在佛法裡面,尤其有關於修行覺悟的這個根本的般若思想的時候,常常會提到〝無〞字;這個〝無〞不是沒有,我們一般人說無就是沒有,這很容易誤會了佛法,其實佛法不說斷滅法,所以老禪師介紹佛法,特別提示:〝無不是沒有〞,〝無是有的突破〞,那麼什麼又是〝有〞呢?

佛陀告訴我們,生命是依於業的種種造作而形成輪迴的現象。
以人而言,人的行為有身、口、意三種。
身體的行為我們都知道,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,我們動手打人,對方被我們打了,他會起瞋恨心,也許你動手打的時候,你是一種發洩或者是氣憤,假如說對方做錯了事,他承受得住你的打,因為他可能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或者說錯了話,讓他從這個打之上,領會到是他傷害了你,或者是他會檢點自己的行為;可是一般我們都認為打人是粗暴野蠻的、最不講理的行為,它只會製造問題而不能化解問題,這種打人肯定是一種身體行為的造作,引發的糾紛沒完沒了;本來晴空無雲,造作讓烏雲密佈,這就是〝有〞。

其次,口的行為造作,就是指說話、言語。佛法中談到口業的問題,基本上有四種造作須認識,而且於身口意十種造作行為中,身有殺盜淫三業、意有貪瞋癡三業,口業有四,份量是相當重的;所以一個學佛人,若想學習去清淨自己的身口意的話,
第一,我們就要學不說不實在的話,也就是〝不妄語〞;除非在某種情況下,為了要化解問題,不造成傷害,可以行使善巧方便 ── 方便妄語;但妄語既是依緣而起,它便屬〝有〞的現象,也就是業,仍是非善,必須自行懺悔。

其次是〝不兩舌〞;所謂兩舌就是挑撥離間、搬弄是非等的不實之語。不說不實之語也是學佛人清淨口業所要做的事。

其次〝不惡口〞;〝惡口〞是指惡劣、狠毒、嫉刻、咒詛等傷人之語,學佛人須學慈悲心,自然不以惡劣、狠毒之言傷人,所以只要是有意用言語去刺傷人,讓人家產生惱愧等之情緒者,就是一種惡口。

其次是〝不綺語〞,〝綺〞是瑰麗,淺白一點講,只要是讓人想入非非、動心失性的言語,好比黃色的笑話、挑逗的隱喻或是怪力亂神之類的都是綺語;古時學佛文人若好作豔詞,會遭到禪師的訶斥,讓人生起情識執著、依戀不捨,認為未來會受地獄之果報。

以上是口業造作的內涵。

除了身的造作、言語的造作之外,還有一個是〝意念〞。

我們的意念,實是一個主宰;凡是身體的造作以及言語的表現,無不是透過意念來完成指揮的,所以意業是個主宰!

意念既然如此重要,也因此我們學佛,就要從身、口、意三方面去修養自己,去改變自己,減少業的造作,可是這都要靠自心去體悟轉化的。

所以禪宗五祖有句名言〝不明自心,學法無益〞!

可見學佛一定要從自心去發現什麼,去體會到什麼,才能夠與〝道〞相應。

《金剛經》裡面它有很多相關的道理,因為《金剛經》裡所講的、所顯示的是勝義諦,也就是第一義諦。什麼是勝義諦、第一義諦呢?簡單的說,就是透過語言文字之外所顯現的殊勝的道理!

比方《金剛經》的四句偈:〝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〞,豈不當下即能讓人剔除所有妄想、相對,見取真如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