奮起湖,舊名「畚箕湖」,因三面環山狀似畚箕而得名,地名有湖實際上當地沒有湖泊,閩南語山坳地為「湖」,奮起湖的湖即為此意,後來取諧音改為「奮起湖」。 奮起湖車站是阿里山森林鐵路最大的中途站,早期火車會在此停留較長時,車員及乘客也常在此休息用餐,造就了奮起湖的鐵路便當文化。而奮起湖老街濃厚的懷舊氣氛及在地美食,也形成一大特色。
塘湖古道,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仁壽村,又名「塘湖崎」或「塘湖旱道(汗道)」,超過200年的歷史,早期瑞里、水社寮、交力坪及塘湖等地居民挑運山產的小徑,地勢陡峭,近2000個階梯,落差約600公尺,一路走來讓人汗流浹背,故有「爬上塘湖嶺,抹想厝某子」的諺語,為竹崎鄉三大古道之一。 由阿拔泉真武廟出發,途經福建坪、塘湖兩個聚落,步道沿著山壁而行,彎彎轉轉,牛稠溪潺潺水聲,溪谷風光盡在眼前,三層的甕缸潭瀑布,有如一條白練掛在青翠山谷之中,形似酒甕缸的深潭碧綠耀眼。
06:30 冠雲山莊前團照後出發(陳生大哥拍攝)
06:30 冠雲山莊前團照後出發(春祥大哥拍攝)
奮起湖驛原是一間木造車站,原有的古蹟車站建築己被拆除,西元2004年重新整修,依照原來的樣式成為今日的木造建築。
奮瑞古道登山口
瑞奮古道:銜接奮起湖和瑞里兩處著名風景區,清朝時期先民挑擔往來通商,至今仍保存悶柴窯的遺跡、陰陽廟、神社等遺址。 步道自火車站前紅磚階道而上,銜接環村生態步道與巨木山徑,後接奮太及瑞太古道,一路上在茂密原始林與孟宗竹林間穿梭,沿途還有參天聳立、丰姿互異的櫧櫟巨木群。
糕仔崁古道旁的陰陽廟
奮太古道原名糕仔坎古道,其由來是當時鄰近的梅山、太和山區農民多要挑著竹筍前往奮起湖販售,此外木炭、香末、木耳、香菇、山棕、苧麻等物產都是靠此路往來,其中有一農民因好賭將賣竹筍所得全數輸盡後,沒有錢可以吃飯因此偷吃店家販賣的糕仔餅,不幸被抓到,但是店家看他可憐,不忍送他進官府,便要求他修築一條步道以方便太和與奮起湖間居民往來,步道完成後當地人稱此為『偷吃糕仔崁』; 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,古道逐漸荒廢,近年由於登山風潮興起,當地居民覺得原名不雅,因此改稱『糕仔崁古道』,最後用古道的終點和起點的地名來命名為『奮太古道』。
瑞太古道叉路,放下背包,輕裝上雲戴山O行(左去右回)
回到叉路口完成O行,休息整裝後續行瑞太古道。
剛剛走過的叉路,往雲戴山取直行,現在取左下。
瑞太古道:舊稱幼哈林道,為連結瑞里及太和之山道,至今超過百年歷史。
清光緒年間,漢人以獵槍、鐮刀等日常生活用品,和當地原住民交換土地,移入的住民增加,因而開闢瑞太古道方便各聚落間的聯繫,是早期先民遷徙入墾與農產運輸的主要交通要道。 後來日治時期,為方便瑞里、太和地區居民擔送農產與通學,1931年古道進行修改工程。 抹油坑、英雄坡、魔窟石洞到回頭嶺這一段,是始建於清代1870年代的古道,而抹油坑、望天崖到回頭嶺這段,是1931年改建的古道。 古道全程行走在孟宗竹林之中,當陽光穿透間隙灑下光束時,特別寧靜,而一路竹林聲沙沙作響。
七步回音谷是介於兩山之間的山谷,當向對面山壁大喊時會產生陣陣的回音。
瑞太古道又接到奮瑞古道
挑戰體能英雄坡
抹油坑是瑞太古道兩段步道的交會處,右邊上段步道是有140年歷史的舊古道路逕,通過圓拱鋼橋後直上坡度大且長的竹林階梯步道,海拔高度攀升約200公尺,約有800多階的階梯,當地人稱為「英雄坡」。
英雄坡,直陡的木棧階梯似乎看不到盡頭!
綠色隧道:位於若蘭山莊後方古厝旁,為一條竹杉環狀步道,沿途盡是青鬱的孟宗竹、桂竹、柳杉林,全程約2公里。沿途有許多植物可供介紹,茶園、果園、夏木、竹林等,由竹林所構成的綠色隧道,徒步其間另有一番風味,男女老少皆適宜。由此可眺望瑞峰、碧湖、龍眼等村,景色宜人。
綠色隧道離青葉山莊很近,今天後段的下坡路讓我的膝蓋很不舒服,為了明天還有很長的行程所以不想讓膝蓋太累,以後也許不小心就走到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