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欲沉默,不再索求,捨棄情識造作,與行雲流水共神遊; 悄悄放下,默默離俗,遠行天之涯,海之角,與自然萬籟同歇休。 守著日月,數著星辰,隨順時序伴春秋; 櫛風沐雨荒野露宿,飢渴冷熱無怨尤, 管它是非對錯,但求寂靜,死活不留,榮辱不究。 節錄自:白雲老禪師著-休庵詩集
我的網誌清單
修養來自修行
問:如何才能看破?
云:要看破甚麼?
謂:情緒總是不能平靜!
云:何不面對自己,打破砂鍋問到底?!
復問:如何才能放下?
答:同樣的問題,同樣的方法。
謂:總是力不從心!
云:太過堅持自己的感性和理性!
問:該如何著手?
對曰:餓了吃飯,涼了加衣!
末後句
喫為餓時,衣為涼時;
溫飽之事,必須付出!
座下!
耽著樂逸苦煩,當知作受無分別;
世俗說「庸人」,此中即在一個「業」字,
體取煩惱中有菩提,即解因何看不破,放不下的針頭血跡!
所以說:
蒐集智慧在修行。
發揮智慧在修養。
試參看!
選自~白雲老禪師著作《最後才知道--禪那末後句》
慈悲的培養
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七:「除二邊說為中道,佛以慈為首。」又《阿育王經》卷一:「佛滅一切漏,有無比大慈悲。」所以一般來說,佛以慈悲為懷,菩薩也以慈悲為懷,其實學佛的人無不以慈悲為懷。
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七又說:「大慈與一切眾生樂,大悲拔一切眾生苦。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,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。」可知,慈是與樂,給與別人快樂;悲是拔苦,拔除別人的痛苦。
2011-12-03 【台北市】七星山、擎天崗、石梯嶺下風櫃嘴
嚮 導: 顯哥、榮富、阿銘、Peter
集合時地:08:30A 陽明山公車總站
行程:
陽明山公車總站(08:30A)→遊客中心(08:55A Arsue在此等候) 第二停車場對面→苗圃登山口→七星公園叉路涼亭直上→七星山主峰(H1120M)→七星山東峰(H1106M)→冷水坑→擎天崗午餐→石梯嶺→黑森林→風櫃嘴→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→聖人橋→小18公車→劍潭捷運站
2011-11-27 老寮坑礦坑遺址越嶺十分寮(加碼:望古山+頂子寮山)
登山隊伍:台船登山隊
集合時地:07:50 基隆火車站
嚮 導:吳君誼
參加人員:台船隊6人+登山樂2人, 共8人
今天的『老寮坑礦坑遺址越嶺十分寮』在台船隊行程表上列『甲級』,屬一般健行路線;原本想可以順道十分瀑布和十分火車站拍照來一趟懷舊采風行。
却意外走到『藍天隊』開闢的路線『望古山+頂子寮山』,讓今天的輕鬆行升級為挑戰行。雖然艱苦,但一路上不僅沒人喊累(有兩位女眷隨行,後來知道其中一位已百岳40幾座),大家直呼賺到了!
楞嚴「七處徵心」說
楞嚴經卷一記載:
有一天,阿難托缽時,經過一娼妓家,家中有一女兒名鉢吉帝,十分嬌豔,美若天仙,其母摩登伽,會梵天咒術,法力非比尋常。鉢吉帝一見阿難,不禁傾心愛戀,認為是世間獨一無二的美男子,立即請求母親,一定要使阿難成為她的丈夫。其母知阿難已捨棄世間愛欲,隨佛陀出家修行,不可能還俗娶妻,何況阿難出身王族,自為賤民,門戶懸殊,不可癡心妄想。然鉢吉帝一見鍾情,力勸不醒,母愛女情深,只好使用梵天咒術來迷惑阿難,以滿足女兒的心願。於是以咒術加持淨巾,覆蓋在食物盤上,令女兒親自獻給阿難,阿難一見,果然為咒術所迷惑啊,身不由己的跟在她身後,在鉢吉帝的誘惑下,阿難如癡如醉不能自主,心中雖明白,但不能抗拒擺佈,眼看將犯根本大戒,心中非常恐懼,惟有默祈佛陀救護。佛陀遙知阿難情況,及時命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往救,適時化解阿難為幻術所誑亂的心意。
2011-11-20 【新北萬里】加投山-觀海步道-八斗山-磺潭社區
【加投山→觀海步道→八斗山→彩楓步道】
【集合時間、地點】:
2011年11月20日【星期日】08:15『基隆火車站』集合。
轉08:30基隆客運-1022公車(金山站一基隆車站)於『大鵬里站』下車。
【踏勘郊山】:加投山、八斗山、員潭山、水準點。
【攜帶物品】:中餐、水2000CC、登山杖、衣服、相機、雨衣、穿雨鞋、手套。
【注意事項】:『登山樂嚮導組組長-長宏』帶路,準時報到,以免延誤行程。
2011-11-19 猴洞圳道輕鬆行
嚮 導:小重山
集合時地:08:40天母站(天母派出所)
行程起點:天母派出所
行程終點:士林(劍潭)捷運站
一般行程:
08:50天母派出所→三角埔發電所→中山北路7段219巷→洞天福地→阿水的家→ 半嶺產道(152桿)猴洞產業道路岔路口→(取右)→翠峰瀑布→猴洞圳(195桿)→翠峰橋→欄杆橋頭福德宮→半嶺放山雞→慈母橋旁紅漆涼亭→行義路(搭車508,612)→士林(劍潭)捷運站
健脚行程:
天母派出所(08:50)→三角埔發電所→中山北路7段219巷→洞天福地→右上→番婆嶺步道→天母水管路岔路口→左上(天母水管路)→淨光寺步道岔口(續直行)→第一涼亭→調整井→林蔭道→打印台→翠峰瀑布岔路口→左下→翠峰瀑布→猴洞圳....下同一般行程
心念所及
問:青山不礙白雲飛,可是屹立不搖故?
答:青山若是屹立不搖,何以滿眼盡是欣欣向榮之勢?!
謂:雲動山不動,即無所謂有礙不礙了!
吾對曰:有青山,有白雲,耳目之所到, 心念之所及,是誰有礙不礙?!
謂:耳聾目瞽,心念如木石時如何?
吾對曰:循業隨業,不得解脫!
謂:和尚是礙不礙?
吾對曰:可惜座下不是白雲!
末後句
雲淡風輕任悠遊
重山峻嶺腳下流
去到長安條條路
懷裡無銀令人愁
座下,學佛行人,所為何事?!
選自白雲老禪師著作《最後才知道--禪那末後句》
答:青山若是屹立不搖,何以滿眼盡是欣欣向榮之勢?!
謂:雲動山不動,即無所謂有礙不礙了!
吾對曰:有青山,有白雲,耳目之所到, 心念之所及,是誰有礙不礙?!
謂:耳聾目瞽,心念如木石時如何?
吾對曰:循業隨業,不得解脫!
謂:和尚是礙不礙?
吾對曰:可惜座下不是白雲!
末後句
雲淡風輕任悠遊
重山峻嶺腳下流
去到長安條條路
懷裡無銀令人愁
座下,學佛行人,所為何事?!
選自白雲老禪師著作《最後才知道--禪那末後句》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