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網誌清單

仁者與智者



看山、近綠遠黛,蘊藏神祕。

望海、相映天空,太陽與風雲。

變化、掌控著群山,遙控大海。

看山望海的眾生:

有的、像山故作神祕,固執的。

有的、像海敞開胸懷,爽朗的。

像山的族群,保有山的雄偉,如果。

像海的族群,擁有海的氣魄,如果。

有人說:仁者與智者,偏愛山水。

仁者樂山,可有山的價值?

智者樂水,可有水的功德?

樂樂之中,意念興發,不在娛樂。

自娛娛他,心識所起,在饒益性。

如果、如果......。


  文:文文/出處:千佛山雜誌233期 2009年1,2月合刊

2011-12-17 小油坑上七星池,竹子湖

"七星池"!內心嚮往已久。。。
偶然從潭哥部落格得知今天要走此行程,大膽於潭哥格子留言希望能同行。感謝潭哥爽快答應,沿途並對七星池路線詳加說明。
只可惜今天雖然台北市區陰天沒有下雨,但車子上了陽明山區就進入雨陣中,。。。從小油坑上七星池到竹子湖,一路走在雨中。當然"七星池"是滿水位,且"超滿水位"!


禪宗離相要旨(四)


以佛法來講,不管順境逆境我們都會造作,順就歡喜,逆就排斥,有造作就有業,有業就有生死輪迴,我們必須把這一切弄清楚了,學會怎麼去掌握我們的自心,才不會被色塵緣境所擺佈,自己也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!



禪宗離相要旨(三)


另外禪宗它有一個主旨,就是要我們不要在聲色上討生活。因為我們的問題,常常起源於對〝相〞的分別,生起計較和執著,計較就會產生造作,沒完沒了,執著就會成為纏縛,不得解脫。這種〝我心〞的計較執著又分為感性和理性的兩種成分。感性的形成為煩惱障,理性的形成為所知障,煩惱障也叫做事障,所謂事障,就是依於我們身口意的造作而來,有造作就有業,有業因就要受業果,有業果,就一定要承受生死輪迴的感報,所以《圓覺經》中說:〝事障礙續諸生死〞。理障礙指的是我們的認知,也就是所知障。所知障會引發我們見惑、思惑等的無明,這也是不得出離輪迴的原因;《圓覺經》中說:〝理障礙正知見〞。學佛的路上必須勤斷事、理兩種障礙。事障礙如果完全清淨了,就可以證到羅漢,但如果學的是菩薩法,就一定要理障礙、事障礙都要能清淨。



禪宗離相要旨(二)


比方人問老禪師:〝般若何解〞?般若怎麼解釋?
老禪師說:〝般若無解〞。
問的人說:〝如果無解,般若同虛空囉?〞
老禪師就說〝虛空有解〞!
於是就問:〝是什麼〞?
老禪師說:〝是般若〞!



禪宗離相要旨(一)



要談禪宗離相要旨先從惠能大師說起:

惠能大師與《金剛經》的淵源很深,大家都知道,因為《金剛經》裡的一句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〞改變了他的一生。
盧惠能在那一世所顯現的是一個不識字的樵夫相,他的父親原在朝為官,後失志被貶,流放到新州,現在的廣東一帶,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未開化的地區。




修養來自修行


問:如何才能看破?
云:要看破甚麼?
謂:情緒總是不能平靜!
云:何不面對自己,打破砂鍋問到底?!
復問:如何才能放下?
答:同樣的問題,同樣的方法。
謂:總是力不從心!
云:太過堅持自己的感性和理性!
問:該如何著手?

對曰:餓了吃飯,涼了加衣!

末後句
喫為餓時,衣為涼時;
溫飽之事,必須付出!
座下!
耽著樂逸苦煩,當知作受無分別;
世俗說「庸人」,此中即在一個「業」字,
體取煩惱中有菩提,即解因何看不破,放不下的針頭血跡!

所以說:
蒐集智慧在修行。
發揮智慧在修養。
試參看!

選自~白雲老禪師著作《最後才知道--禪那末後句》

慈悲的培養


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七:「除二邊說為中道,佛以慈為首。」又《阿育王經》卷一:「佛滅一切漏,有無比大慈悲。」所以一般來說,佛以慈悲為懷,菩薩也以慈悲為懷,其實學佛的人無不以慈悲為懷。

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七又說:「大慈與一切眾生樂,大悲拔一切眾生苦。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,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。」可知,慈是與樂,給與別人快樂;悲是拔苦,拔除別人的痛苦。



2011-12-03 【台北市】七星山、擎天崗、石梯嶺下風櫃嘴

嚮  導: 顯哥、榮富、阿銘、Peter
集合時地:08:30A 陽明山公車總站
行程:
陽明山公車總站(08:30A)遊客中心(08:55A Arsue在此等候) 第二停車場對面苗圃登山口七星公園叉路涼亭直上七星山主峰(H1120M)七星山東峰(H1106M)冷水坑擎天崗午餐石梯嶺黑森林風櫃嘴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聖人橋18公車劍潭捷運站



學佛不能只是依賴


大多數的人的心態像是一個需要別人照顧與呵護的孩子,總是以依賴的方式向他人尋求想要的,但往往所得卻是非己所求。下面的故事是一則值得思考的譬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