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網誌清單

顯示具有 白雲老禪師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白雲老禪師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【白雲老禪師】在天之涯


藍天上:

 片片浮雲,

 靜悄悄地;

 稀落落地,

--有點孤寂之感。

 

像是沒有靈感的畫者:

在藍布上塗一筆淡漠,

 冷冷地;

 描下無心,

 流露嘆息,

--有些失落之感。

 

如果,題個名字:

 我的家,

 在天之涯。

--禁不住;

  飄零之感!

 

似乎要說:

什麼?無住的他-- 





居高臨下



 

吃力的腳步採著泥濘

泥裡的石塊使腳刺痛

遙望那高山突出的塔頂

好遠好遠的路程

好久好久的嚮往

好親好親的誘因

好濃好濃的道情

即使頂著風雨忍著痛

更不在意可能涉險會喪命

但能守住誓願攀登的精神

讓自己挺立於九九高峰

俯瞰山下曾經所作的遺痕


選自:白雲老禪師著作


禪的誘因



因緣生法,法中有緣的意境,意境與禪,在靜慮的發現,也就是誘導思惟的價值因;
所謂價值因,即在運用思想之餘,必須發揮智慧的饒益性;或者說,是否不離於道。

茲摘錄一則故事,愛好禪法的行者,很可以靜淨的思考,必能獲得許多的、開啟菩提大門的利益。


心之路 15


無眼耳鼻舌身意

   眼,肉眼、天眼、法眼、慧眼、佛眼;何來許多的眼?
   觀世音菩薩千眼,包含這五眼麼?
   還是五眼之外,另具千眼?或者:
    橫豎都是眼?!

   耳,順風逆風,甚至隔一道牆;豎起來,動靜自如。

   鼻,酸即塞,大慟為快;餘下的,為生命奔忙。

   舌,辨味之器,是個禍根;
      為食挑剔,為人生事端,為事傷他人。

   身,豢養群賊之窩,強搶豪奪;五欲八風,好壞擔當;
      看起來,受苦受難的都是它。

   意,善惡的分水嶺,業與道的樞機;
      甚至是成魔成佛的主宰者。

   六根染淨,於本位並無能所條件;
   造作之時,卻是少不了的工具;
   執行能所,相應通達,一點也不馬虎。
   因此,於法的實相中,各具重要地位;
   而於究竟理諦中,卻肯定了全部都是罪犯。

   或許,有人要說:

   我為主宰,無我不是天下太平了麼?!

   然而,什麼又是我?什麼又不是?

   諸法空相,諸相無相;
   畢竟於人,有為之相,認做事實。如是:

   眼,能見所見,生起我見。

   耳,能聞所聞,全為我聞。

   鼻,能嗅所嗅,認係我嗅。

   舌,能味所味,執著諸味。

   身,能觸所觸,苦樂我受。

   意,變化作用,諸法生起。

   如是,根為收攝,諸法無中生有;
   是以,汙染不免強詞奪理,認定理所當然;
   執著總是頑固,宣稱古今使然。

   但是,魚池撒網,鱗粼混跡,畢竟是苦了誰?!

   是池魚?是池魚之主?

   是漁夫?是漁具之主?

   是業識?是造業之主?

   老禪和道:

   是眼,是耳,是鼻,是舌,是身,是意;
   是擁有眼耳鼻舌身意的主人!

   這主人是誰?

   無始以來,無明為王,猶如盜匪;
   無邊造作,無窮貪欲,積案如山;
   日長月久,心驚意惶,不能自在。如是:

   相對之下,兩個極端。

   驚惶之餘,愈陷愈深。

   終於,豁出去了;任聽命運的安排。

   終於,狠心到底,隨著緣境浮沉。

   然而,究竟所以。

   我從何來?若不識我,怎知主宰?

   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;
   歸之六大,無異認空為實;
   捨棄六大,無異憑空說有。
   即使,旁及他說,仍然是不離一個「我」字。

   你說,捨「我」之外,如何辨別?如何攝取?!
  
   是故:

   眼耳鼻舌身意,是我之根,離根性命喪失;
   著根五劫結使;
   仍舊迷惑在我的圈子裡,運作諸般色塵之中。


      本文摘自:《心之路》-白雲老禪師著

美的告白


美、宜人欣賞,不是迷惑。
美、秀出特色,不是遐想。
美、點與線的組合,不可紊亂。
美、相與色的佈局,不失莊嚴。
美、人人喜愛,所著之相、有外表的和內在的;溯古迄今,多以外表而著迷,
        甚至有所謂: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說法。
美、秀色可餐,惑於外表,是普遍現象。
美、賢淑溫和,於內在德,是嚴淨之相。
美、秀外慧中,活潑強勢,是獨立之幗。
美、並無標準,各人好惡;
        有的情人眼裡出西施,有的評為花瓶,有的供做招財寶,有的卑視如尤物;
        無論如何?多少人總以為美是女性的狹隘觀念,經常忘了世界上,
        許許多多的美,於大自然有坦露的,深藏的,堆砌的,震撼的,神秘的──
美、哲人分別善惡。
美、藝人刻劃正反。
美、商人開發財富。
美、畫者呈現觸感。
美、文人記載史詩。
美、武夫視同玩物。
美、可以任其生滅嗎?除非是大自然。
美、誰都刻意擁有哩!耽著於那份炫耀。
美、可惜不能恒久,因人有厭膩情緒。
美、止於暫時的組合,離散化作塵土。
美、究竟如何才是美呢?
        肯定地說,必須具有饒益性者;否則,再美也是禍害!

心之路 14




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

 知識,生涯中的見聞。

 經驗,旅程上的閱歷。

 知識與經驗,從何生起?擁有了,儲存何處?
 必要時,知可以識,經可以驗;
 不能說是憑空臆測,也不可以說,真的點線分明,擺個樣子。

 因此,我猶虛空一般。

 色,只是塵緣法相。

 受,無非觸景生情。

 想,原為染著之應。

 行,多因有感而發。

 識,了別必然結果。

 就像是:

 太陽,星星,月亮。

 奔雷,閃電,雪雨。

 多少分別意識,多少聚散離合:

 有時是陰沉淒慘,有時卻光輝燦爛,
 有時會變化莫測,有時也湛然清淨;

 如是情景,你說,是五蘊分別?
 抑是空中本有?或者,你會說:

 什麼也不是!

 但是,理上的,義蘊的,真諦的;
 如是知,如是見,總有立與破之分!

 或許,你會說:

 立破之餘,總歸清淨!

 不錯!亦如煩惱與菩提,
 提於煩惱中求,轉煩惱而成菩提;但是,
 若不能透得煩惱,又如何顯現菩提?
 菩提不顯,又如何增上清淨,入達究竟之境!

 是故,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;
 是否先予了別空義?
 欲了別空義,是否進而了別色義?
 色之與空,關係受想行識;也就是說:

 知空辨色,究竟色空,即是或不異,了然色諦;
 受想行識,第一義坦然。

 如是,知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方是究竟之道。

 如是,知煩惱即菩提,菩提原由煩惱中現,方是究竟之道。

 如此這般,真的於「空」中了然盡知了麼?!還是──

 誠然,泡影,水沫,陽燄,芭蕉,幻化,在在都是我意識;
 變化作用之時,不亞猿猴的動亂,獅虎的奔騰,
 以及蠻荒獷野的百獸馳騁;
 令人不能自主,沉淪五蘊熾盛之中!

 因此,森羅萬有之前的有,有誰識得?!

 如果,以一個「空」字,能夠否定一切;
 那末,世間的人與事,便不會發生任何的問題了!

 因此,黃面法王,於住世中說法四十九年,
 道出了如下的幾個字:

 是、非、相對之法。

 一、 異,了別之法。

 無、究竟,突破之法。

 如如、第一義諦,成就之法。

 透得如是之法,方知:

 是故,空中無色;無受想行識。

 透得麼?

 知了也未?

 然後肯定空中之有無!


    本文摘自:《心之路》-白雲老禪師著



心之路 13




不增不減

   百尺竿頭,欲更進,好累。

   老當益壯,護健康,好苦。

   增長,齒落,氣衰,精神有限。

   遞減,笨拙,遲鈍,悉不如人。

   於實相若說空理,法不增減。

   於理諦若說事義,法亦增減。

   心念之起動,外緣與意識相應行,有增有減。

   法不孤起,法爾如是,識取根緣,究竟種性,不增不減。

   增,十七八,稱老大,二十來,費疑猜;
   三四十,怕臉皺;五六十,歎時序;
   七八十,冷清清──不增?無奈。

   日日月月,歲歲年年;天增人增,馬齒徒增;
   現實是速度的焦點,過往是史料的檔案;
   增也惱,不增也不行。你說:該如何?

   有人說:錢財如糞土。

   有人說:錢財愈多愈好。

   不管怎樣,有了錢,問題隨之而來。

   譬如說:

   吃、喝、玩、樂、嫖、賭、逍遙。

   在在造作,處處毀傷。

   你說:

   錢財如糞土,是不是沒有錢的時刻?
   所謂不在乎,必須要有才能不在乎!

   錢財愈多愈好,明明是填不滿的欲望;
   多了的時刻,將會如何?

   造作成業,日積月累,結果如何?

   毀傷成罪,自毀毀他,結果又如何?

   欲望的本身,猶似山谷的欠缺。

   增與減,只是欲望過程中的高低潮。

   不增不減,是欲望究竟的認知。

   因此,不增不減,
   乃是行者於欲望發動時所必須有的知見。肯定地說:

   法之發生,於心識中本來不增。

   法之未生,於意念中本來不減。

   心識與意念,本來清淨故。

   心識與意念,本來不動故。

   譬如:

   天地間的萬物,此有彼有,此無彼無。

   宇宙間的眾生,輪迴交替,循環不息。

   生命的實相,有情無情,不增不減。

   實相中:

   色塵、行相、法相。

   理諦中:

   自性、分別、境界。

   你說:人或物,人影物影;如果沒有「光」為外緣;
   如果沒有「體」的存在──

   增從何處增?減從何處減?

   虛空不是空相,畢竟是空。不增故。

   色塵因色而顯,畢竟不空。不減故。

   虛空與色塵,是空非空。不動故。

   所以說:

   天堂地獄隨業起,

   山河大地覆道藏;

   通體識得淨與穢,

   生死涅槃一念亡。是故:

   諸法空相,不說生滅,垢淨,增減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文摘自:《心之路》-白雲老禪師著




心之路 12




不垢不淨

  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,著在一個「出」字。

   蓮藕住污泥而自在,妙在一個「住」字。

   無論如何,蓮之花,之藕,仰賴污穢而活命,
   而艷麗,而碩壯;可以想見,業境,以之為道,饒益之因;
   反之,隨業而逐流,感報有份。

   人,出入五濁惡世,循劫受報,輪轉不息;
   當認知,無異於蓮,祗在心念頃間,轉道逐業,垢淨分明。

   住垢不染,是不垢。

   著淨不捨,是不淨。

   垢與玉住,玉不垢,垢存;淨性不變。

   淨與垢處,垢不淨,淨存,垢性不變。

   森羅萬有,有情無情,無不從垢中來。

   山河大地,芸芸眾生,終歸往淨中去。

   不過,垢之與淨,欲了究竟,先識端的:

   垢,即是煩惱,從妄惑而垢心性,乃有漏之現象。
  
   垢之類別,約分七種:

1. 欲垢──功德欲念,執著計量,惟恐他人不知;
          或者說是揚名功德。

2. 見垢──分別功德,以自我意識而定輕重大小;
          或者說是表現功德。

3. 疑垢──功德效益,以交易的心識,行為功德的酬勞;
          或者說是懷疑功德。

4. 慢垢──施小而不為,輕他而不及,或者說是比較功德。

5. 憍垢──炫耀所為,貢高傲視;或者說是好大喜功。

6. 隨眠垢──藉積聚之功,覆蓋一切煩惱;
           或者說是將諸般痛苦,建築於功德之上。

7. 慳垢──一份小善,但求高酬;
           或者說是慳吝之心而行為功德。

   淨,即是不染和不著,從垢之突破而顯;
   因此,以垢之說,不垢就是淨。
   但,清淨的成就,來自梵行功德;
   也就是說,不垢行於淨垢,淨垢的作為,仍具不淨的內涵。

   是以,心識分別,計量垢淨;般若分別,不垢不淨。

   畢竟如何是不垢不淨呢?譬如:

   人,四大組合,九孔皆穢,物質之體;
   而現實生命中,男貪女愛,欲念如焚;你說是垢?是不垢?
  
   歸根究底,色塵之惑,愛欲之迷;
   你說,迷惑之時,是淨?是不淨?

   是以,依業而造作,是垢,是不淨。

   倘若,以之為道而修,是淨,是不垢。

   或許,有人要說:

   棄之,豈非乾淨利落!

   捨之,不是天下太平麼!

   然而,可曾想到:

   棄什麼?有何物可棄?誰給予?!

   捨什麼?有何物可捨?誰為捨?!

   心意識作用,怪誰來著!
   棄捨必有物,誰污染?誰執著?
   果爾要做,為什麼不問作用何來?!君不見:

   血肉有人為美食。

   你說。

   是垢是不垢?!

   是淨是不淨?!


        本文摘自:《心之路》-白雲老禪師著



心之路 11



不生不滅

   死了,了了嗎?

   消失,不見了嗎?

   業的造作,種子發生現行。

   道的修養,現行薰習功德。

   業生道滅,道生業消。

   業感相應於道,結果是業消道長。

   業感不見於道,結果是隨業而轉。

   生,生什麼?

   生命行相中的旅程,像春夏秋冬。

   滅,滅什麼?

   生命旅程中的遺痕,像日月星辰。

   是誰在生?又是誰在滅?

   染心於生之怖畏,是不識業。

   執著於滅之空境,是不識道。

   染著如蜂蝶,為誰辛苦為誰忙?!

   清淨如太虛,將會是個什麼世界?!

   生如染著,只是消耗生命!為了啥?

   滅如清淨,只是耽於空亡!有益麼?

   如何是不生?譬如:

   雞生蛋,蛋不是雞,卻具雞性。

   如何是不滅?譬如:

   蛋孵雞,蛋即是雞,展現雞性。

   佛典中說:心佛眾生,三為一體。

   心,集起:有業有道。

   佛,覺悟,從迷惑中突破。

   眾生,煩惱與無明的組合;隨緣境而轉即是眾生,
        轉煩惱而成菩提即是佛,即是破除無明惑。

   如是生,如是不生!

   如是滅,如是不滅!

   生乎?胎死腹中時如何?

   滅乎?此處不留人,自有留人處!

   或許:

   未生前,即生後;是生?是不生?

   未滅前,已滅後;是滅?是不滅?

   生了,本來已失;不生,孰知本來!

   滅了,本來何法?不滅,焉知來處!

   譬如花果:

   花生果將生,花不生果無從生。

   果生花即滅,花不滅果亦不生。

   因此道:

   是生是不生;是滅是不滅。

   於物質而言,成住壞空,了無交涉。

   於精神而言,生住異滅,心之行相。

   因此,說生不生,說滅不滅;機裡玄妙,蘊藏其中,
   當知:

   生,行相之始。

   住,行相之實。

   異,行相之變。

   滅,行相之末。

   生起時,莫捨未生面目。

   常住時,只是暫短現相。

   變異時,總不離棄自性。

   消滅時,從來未曾逝世。

   你說:

   生是什麼?不可言無生。

   滅是什麼?不可說無滅。

   君不見,穹蒼間,千變萬化;虛空中,本無一物;
   於生滅而言,你說呢!
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本文摘自:《心之路》-白雲老禪師著